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群居杂处?男女性关系并无严格规限。对此?《吕氏春秋·恃君览》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此无君之患。”

随着人类社会由无序而有序?婚姻的各种规定逐渐完善?并成为社会秩序构建的重要基础。《周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婚姻既然具有“人伦之始?王教之基”的作用?婚姻形态的演变也就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考察婚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状况?对认识该历史时期的社会内容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北朝在中国古代历史演进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说它特殊?是因为这一时期中原文明与异族文化相融合?产生了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新因素。从拓跋硅建立北魏到杨坚以隋代周?在年的时间里?鲜卑及鲜卑化的汉人相继建立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民族政权?这些民族政权与对峙的宋、齐、梁、陈一起?为以后隋唐统一王朝的发展共同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

影响北朝婚姻的主要社会因素

1.礼法规范失序对婚姻的影响

从“五胡乱华”开始?中原地区的礼法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在拓跋魏统一北方的很长时间里?崩坏的礼法并未得到充分的恢复。而魏分东西后?从僻远的北方六镇走出来的新的鲜卑统治者?又对稍有起色的礼法秩序造成了严重破坏。可以说?终北朝之世?汉族传统的礼法秩序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导致北朝的婚姻中夹杂着许多胡族的风气。这种环境?是北朝时期婚姻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的重要因素。

2.北朝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对婚姻的影响

第一阶段从北魏建立至太和改制

拓跋鲜卑原是北方诸部中发展滞后、势力弱小的部族?它凭借母族和妻族等部族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至拓跋硅时重新建立了政权。北魏政权建立之初具有浓厚的军事民主性质。随着北魏政权统御范围的扩大?这种部落联盟时代的体制难以适应民众日增、阶级日益分化的形势?为集中权力?道武帝拓跋硅强制离散诸部。太武帝“生不逮密太后?及有所识?言则悲坳?哀感傍人?太宗闻而嘉叹。”子贵母死之制不仅有悖汉民族的伦理道德?也背离了鲜卑等北方民族“终不害其母”的传统。

因此?它引发的震荡不仅仅限于皇室?道武帝晚年众叛亲离?终被庶子所害?与他造成的这种伦常失序的状态不无关系。此后?这种纯粹的政治手段被常太后和文明太后相继利用?直至高祖改制被废除。子贵母死造成北魏皇室帝后关系、母子关系乃至婚姻亲族关系异常达百余年之久?受这种政治暗影的影响?北朝的人伦基础一夫妇之道的重建?无论是导之以礼?还是齐之以法?均步履维艰。

第二阶段孝文帝改制至北魏分裂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至太和改制?北魏方开启社会发展秩序化的序幕。太和十年起实施的一系列改制举措?将加强皇权与推动汉化紧密结合起来?如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推行均田制、建设礼制、改进法律、促进民族融合等?为北魏社会进步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特别是十六国以来遭到严重破坏的礼制与法制更是有所起色?这对婚姻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一、整齐婚姻礼仪。婚聘六礼先秦时已形成?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些仪节成为此后男女成婚的必要规范?虽或时有简约?但其真意多不相违?即重男女之别?辨上卞等秩。而北魏皇室成员多承鲜卑群婚遗俗?苟·合无礼?以赐婚相成?造成纷乱。不惟皇室成员如此?经晋末衰乱?胡风南渐?皇室至于士庶?无论少数族与汉族?婚姻六礼?聘娶之仪多废网凌乱?抢婚、淫乱、奸合等事频见。至于聘纳?亦多混淆?有妻复娶?纳妾为妻亦不罕闻。有鉴于此?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诏令不以礼仪婚娶?不许为妻。

其二、规范婚姻等级。首先?严禁良贱相婚。北魏时期?由于战争和阶级分化等原因?形成了庞大的贱民阶层?其中包括奴裨、牧户、隶户、屯田户、杂户、平齐户、佛图户、僧抵户、兵户、府户、营户、胡户、厮养户等。这一阶层形成之初?等级界限尚未严明?因此?良贱相婚现象较多。太和改制中法制改进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礼法结合?慎刑明法二是法不避贵,执法严明。

北朝婚姻礼仪和等第的规范、鲜卑贵族与汉族大族通婚、和融正是在太和礼制建设和法制改进过程中实现的?并一直延续至孝昌末。可以说?法律的贯彻执行?为保证婚姻等级秩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第三阶段河阴之变至隋统一全国。

六镇起义后?尔朱荣趁机制造河阴之变?北魏政权名存实亡。自河阴之变至隋统一全国的余年间?由于北方处于汉化程度较低的原六镇军事贵族的统治下?胡族风气又趋浓重一。一在这种情况下?受地域分割和承袭关系的影响?东魏、北齐的汉族大族社会势力较强?婚姻等级和礼仪规范仍被传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为尖锐要西魏、北周地区汉族大族较少?传统社会势力与礼仪文化相对薄弱?婚姻的等级和种族界限日趋削弱?阶级和民族混融障碍相对弱小。

总之?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婚姻受到的影响也很大。从上面的分析看?在北朝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婚姻表现出的形态也有差异?而这也是北朝婚姻多样化的根源所在。

北魏皇室与少数族的婚姻关系

北魏前期皇室在婚姻上奉行的是与周边民族政权结亲的政策?因而皇后基本是少数族。其实?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不止皇后?皇帝的其他妃殡也多出自少数族。北魏前期皇室联姻的重点在于周边部族?其目的就是通过广泛的通婚?尽可能理顺与相关部族的关系?以为拓展帝业减少后顾之忧。拓跋皇室一方面热衷与少数族通婚?另一方面却拒绝与号为正朔的刘宋汉政权通婚?相比之下?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北魏前期皇室确实仍在坚守与少数族通婚的传统。

北魏皇室与汉族的婚姻关系

拓跋熹统一北方后?北方地区政权间的对抗终于结束?拓跋魏成为北方地区的唯一主宰。在婚姻方面?北魏皇室虽然不必再为平衡力量而瞻前顾后?但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从高宗拓跋溶开始?到北魏分裂这段时间?北魏皇室有记载的后妃很多都出自汉族。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北魏皇室出于摆脱传统力量的束缚而有意疏远草原部族?另一方面?也是汉族大族在北魏政权中地位日益凸显的间接反映。

而后者在北魏皇室的婚姻选择上显然起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因为?统治包括中原在内的北方地区?势必要笼络汉族的上层人物?而皇室与汉人联姻?则可有效地消饵敌对情绪。这也是北魏皇室与汉人进行持久通婚的根本原因所在。

北朝汉族大族间的通婚关系

清河崔氏和范阳卢氏

在北朝?清河崔氏联姻的汉人家族多达个?所涉地域几乎遍布北方。从族望的地理分布来看?崔氏联姻的家族以河北地区居多?如范阳卢氏、赵郡李氏、清河房氏、清河傅氏、平原明氏、平原刘氏、勃海封氏、河间邢氏等。此外?还有青徐地区的泰山羊氏、齐国张氏、彭城刘氏?南阳邓氏、赵氏?河东柳氏、裴氏?京兆韦氏?陇西李氏?太原郭氏、王氏?以及辽西常氏等。由此可见?清河崔氏的姻亲?其族望东至青齐?南近淮河?西抵关陇?北达辽西?几乎遍及北方。就这点来说?未见有北方其他大族出其右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河崔氏不仅族大枝广?且是当时大族竞相联姻的目标?北齐崔愤以“天下盛门”自诩?此亦一证。

与清河崔氏相比?范阳卢氏联姻家族的数量较少?但多是名门望族?如清河崔氏、赵郡李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荣阳郑氏以及渤海封氏等?且互相间的通婚均比较频繁。在北朝?范阳卢氏著于世者主要出自卢玄一门?“初?玄有五子?嫡唯度世?余皆别生。崔浩事难?其庶兄弟常欲危害之?度世常深忿恨。及度世有子?每诫约令绝妾孽?不得使长?以防后患。至渊兄弟?裨贱生子?虽形貌相类?皆不举接。为识者所非”。①范阳卢氏这种极端重嫡贱庶的家风?对其联姻当有很大影响?因为有嫡无庶?家口数量必然受限?相应地?在联姻时当更注重通婚家族的社会地位?范阳卢氏的姻亲家族数量少但著姓多?这应是一个重要原因。

北朝下层民众的婚姻状况

1.平民的婚姻状况

北朝平民的婚姻组成仍以一夫一妻为主。这种一夫一妻的婚姻形态?与平民男耕女织的简单生产方式相适应?自先秦确立后一直相沿未改。北朝时?受战乱、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平民一般无力扩展家庭和生产规模?通常是夫妇相成?勉强维持家计。

除晚婚外?北朝平民失婚现象也很严重。失婚主要指老而未婚和丧失配偶?这基本属于鳃寡之列。北朝平民晚婚和失婚的现象较为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北朝自然灾害和战乱频发?平民多生活贫困?流离失所。

其二?北朝婚姻论财风俗的影响。婚姻论财风气在北朝猖行?对平民及时婚嫁造成了严重影响。“魏齐之时?婚嫁多以财币相尚”。婚聘尚财打破了婚礼规限?对平民婚姻的直接影响即是“婚婚过礼?则嫁娶有失时之弊”。而这种“婚聘过礼”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又与统治者有很大关系。北朝官贵贪掠无厌?加剧了北朝社会贫富畸形分化。

其三?北朝租调制度的影响。租调是北朝平民家庭每年支出的常项?也是平民家庭的重要经济负担。平民之家多“无盖藏”?除维持日常的必需消费和简单再生产外?很少余财。一旦遇有天灾人祸?难以为生?只好卖儿豁女。

2.依附民的婚姻状况

北朝依附民通常限于在本阶层内当色婚嫁。北魏初期虽然区别士庶?规范阶级等级?但未见有禁止良贱通婚的法令?良贱相婚的禁限尚不严格。北魏自文成帝始严禁依附民与其它阶层通婚。

3.奴隶的婚姻状况

北朝的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和罪擎?此外也有被买卖的平民。北朝奴隶有官、私之分?他们通常被视为官府和个人的私有财产。北朝战乱不息?各政权将战俘或罪擎没入为官奴隶或赐予官将的现象较多?奴隶主要以单口的形式被赏赐、买卖和赠送。北朝皇帝常将官奴隶赐配于民。

总结

北朝是多民族混融、多元文化杂蹂的历史时期。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北朝的婚姻也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