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今晚報

小學生處於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價值觀、世界觀正在逐步形成。在這個過程中,同學之間常常會因爲個性差異、興趣愛好不同而產生矛盾衝突。這些衝突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那麼遇到這種情況,學校和家長應該如何通力合作,幫助孩子提高交友能力呢?

一、孩子出現人際交往困難的原因

1.缺乏溝通與合作。小學生出現溝通和合作不暢的情況,可能是因爲他們的溝通技巧不足,也可能是因爲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不強。如果與同學的團隊協作不順暢,就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2.孤獨感與不合羣。有些小學生可能因爲性格內向、不善表達等原因而感到孤獨、不合羣。這種孤獨感會讓他們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甚至有一些學生會因爲身體或心理原因成爲被欺凌的對象。

3.社交技巧不足。小學生在與同學交往過程中,由於缺乏社交經驗,可能會出現社交技巧不足的情況。比如,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不知道如何處理人際衝突等。

二、如何破除孩子人際交往的困境

1.增強溝通技巧。學校和家庭應該共同培養學生的溝通技巧。在學校開設的相關課程中,會教授學生如何進行有效溝通;爲配合學校教學,家長可以在家裏與孩子多交流,引導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

2.鼓勵孩子參加團隊活動,增進同學友誼。學校通過組織各種團隊活動和社交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同齡人交流,增進友誼。與此同時,家長也要多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這些活動,主動跟同學協作,通過團隊合作提高孩子團隊協作能力,培養合作精神,增強集體榮譽感。這些活動還可以讓孩子更好地瞭解彼此,減少矛盾衝突。

3.加強學校監管。學校日常加強對學生的監管和管理,及時發現和處理欺凌與暴力問題。家長也需要配合學校,教育孩子認識到欺凌與暴力的危害性,堅決對欺凌與暴力說“不”。

4.提供心理輔導。日常生活中,老師和家長要留心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孩子出現情緒波動或行爲異常,老師和家長要及時溝通,由學校提供心理輔導。心理輔導師可以通過與孩子溝通、傾聽和引導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緩解壓力。

總之,家校合力培養提高小學生的交友能力是培養正確三觀的關鍵一課。在平日,家長和老師都要關注孩子之間的友好交往,鼓勵他們記錄並分享彼此之間真摯友情的故事,引導孩子感受友情的溫暖與力量。孩子通過與同學、夥伴的友好交往,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友誼的重要性,並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友善交往,培養健康的人際關係。

(作者系和平區四平東道小學教師,金葵花家庭教育工作站成員,國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