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公安报

纪豪杰

日暮西垂,伏案多时的我终于完成了一篇极其复杂的法医鉴定文书的撰写。看着电脑屏幕上近万字的文稿,成就感将满身的疲惫斩落马下。“小伙儿现在牛啊,这么一块硬骨头都被你啃下来了!”耳边传来李法医的连连赞许。此刻的他站在窗边,晚霞洒在他身上,帅气极了,我高兴地伸了个懒腰,想起和李法医的过往。

与李法医的初次相识是在公安局的法医室。那年,还在医学院读大五的我来到法医室实习,每周都能看到一位身着荧光绿的民警抱着一大堆的鉴定文书来法医室签字盖章。魁梧的身姿、带风的步伐,配上不修边幅略带沧桑的脸庞,这是我对李法医的初次印象。只见他如行云流水般,打印、审查、修改、签字、盖章、整理、归档、装订,整个动作一气呵成。与同事交流才知,他是驻点在交警支队的李法医,法医室一半以上的报告都出自他手。

与李法医的首次切磋如期而至。大学法医课堂上,老师们常说,交警的法医鉴定是人体损伤界的天花板,很多时候多种复杂不常见的损伤都能在同一个人身上看到。好奇心爆棚的我,在一个繁忙工作日的尾声,向抱着一堆文书的李法医提出请求,希望有机会带我学习一下。李法医转身一笑,比个OK的手势后继续如风般离去。

第二天上午,我如愿接到了李法医的电话。到了法医解剖室,李法医安排我负责记录和拍照。只见李法医左手持一柄卷尺,右手持一把止血钳,游走在解剖台的小小方寸间。卷尺在李法医的话语间快速张合,而我的笔尖多次跟不上他口述的节奏。我不禁感叹,这当真是高手啊!后来得知,李法医已经在交警法医一线岗位上奋战了15年,即便周末节假日都是随时待命。原来高手并不是天生的。

大学毕业后,我如愿考入南通公安队伍,经过一年基层锻炼后正式分配到交警法医岗位。初来法医岗位,面对巨大的案件量、快节奏的鉴定流程,加之有些执拗的性格,工作许久我都没有进入状态。李法医察觉后,多次找我谈心,帮我调整工作节奏。面对交警业务新的工作要求,李法医积极联系市区医院相关科室安排我跟班学习,并时常叮嘱我要多注意积累总结,真正弄通吃透案例。经过两年多的磨砺,我渐渐可以独当一面,与李法医的组合拳打得越来越丝滑,他是我在专业上的领路人,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公安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