谩骂、控评、代拍……近年来“饭圈”乱象逐渐蔓延到体育领域。5月15日,在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表示,将全过程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对体育领域的侵蚀,相关话题随之冲上热搜。

可能很多人对这一幕印象深刻。去年11月22日,在全国跳水锦标赛暨巴黎奥运会、多哈世锦赛选拔赛上,全红婵以9.2分之差输给陈芋汐,屈居亚军。原本是一场精彩的比赛,但场外却传来不和谐的声音,有粉丝在现场大喊不公平,认为裁判有意压了全红婵的分。对于这一幕,全红婵也感到挺无奈,她对这位粉丝说道:“你别讲话了吧!”

在粉丝文化更加盛行的乒乓球等领域,“饭圈”乱象让不少运动员不堪其扰。2022年11月15日,针对“追拍偷拍”问题,樊振东表示:“对于某些不理智的人,我也要再次恳请尊重,请理解我每次被侵犯隐私被追拍偷拍时的深度不适感,不要把饭圈陋习带进竞技体育。”而王楚钦、陈雨菲和杨舒予等知名运动员也曾公开呼吁抵制体育“饭圈化”现象。

如此追星是一种畸形之“爱”,并不是体育明星真正想得到的。那么,“饭圈”乱象为何从娱乐圈一路侵蚀到了体育圈?

俗话说“文体不分家”,体育明星和娱乐明星都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具备成为“爱豆”的潜质。体育项目有一定的竞技性、娱乐性,粉丝关注和支持可以让运动项目发展更有群众基础、相关产业更有市场。但运动员和流量明星是有本质区别的,训练比赛、提升成绩、为国争光,更是运动员的主业。如果放任“饭圈”陋习,运动员在不理智粉丝的追逐堵截、怼脸狂拍下,个人隐私可能会受到侵犯,团队的团结也会因粉丝“拉踩”“互撕”而变味,最终势必影响到比赛士气和运动成绩。

另一方面,在“流量至上”“泛娱乐化”“颜值即是正义”“拜金主义”等畸形价值取向下,一些不理智的粉丝不再聚焦赛事本身,而致力于为偶像博C位。要知道,竞技场上本就没有常胜将军,只有靠刻苦训练,勇于挑战的斗志争金夺银,而绝不是靠粉丝的追捧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的。狂热追星,会严重干扰正常的训练比赛,进而对我国体育事业产生不良影响。

根在哪?跟娱乐圈一样,体育领域的“饭圈”乱象背后,也少不了利益黑手的助推。有媒体调查发现,逐步向体育领域蔓延的“饭圈”陋习背后也存在产业链。他们有门槛有分工,且以“代拍”运动员、卖“周边”产品等形式牟利。比如机场接机或运动场探班并不是简单的“与粉丝面对面”,其背后都是这条黑色产业链的生意。

“饭圈文化”,从赛场走开!整治体育领域“饭圈”乱象,须从背后的黑色产业链入手,依法治理,从根子上挖掉这块“腐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