謾罵、控評、代拍……近年來“飯圈”亂象逐漸蔓延到體育領域。5月15日,在全國體育宣傳文化工作會議上,國家體育總局表示,將全過程堅決抵制畸形“飯圈文化”對體育領域的侵蝕,相關話題隨之衝上熱搜。

可能很多人對這一幕印象深刻。去年11月22日,在全國跳水錦標賽暨巴黎奧運會、多哈世錦賽選拔賽上,全紅嬋以9.2分之差輸給陳芋汐,屈居亞軍。原本是一場精彩的比賽,但場外卻傳來不和諧的聲音,有粉絲在現場大喊不公平,認爲裁判有意壓了全紅嬋的分。對於這一幕,全紅嬋也感到挺無奈,她對這位粉絲說道:“你別講話了吧!”

在粉絲文化更加盛行的乒乓球等領域,“飯圈”亂象讓不少運動員不堪其擾。2022年11月15日,針對“追拍偷拍”問題,樊振東表示:“對於某些不理智的人,我也要再次懇請尊重,請理解我每次被侵犯隱私被追拍偷拍時的深度不適感,不要把飯圈陋習帶進競技體育。”而王楚欽、陳雨菲和楊舒予等知名運動員也曾公開呼籲抵制體育“飯圈化”現象。

如此追星是一種畸形之“愛”,並不是體育明星真正想得到的。那麼,“飯圈”亂象爲何從娛樂圈一路侵蝕到了體育圈?

俗話說“文體不分家”,體育明星和娛樂明星都具有獨特的個人魅力,具備成爲“愛豆”的潛質。體育項目有一定的競技性、娛樂性,粉絲關注和支持可以讓運動項目發展更有羣衆基礎、相關產業更有市場。但運動員和流量明星是有本質區別的,訓練比賽、提升成績、爲國爭光,更是運動員的主業。如果放任“飯圈”陋習,運動員在不理智粉絲的追逐堵截、懟臉狂拍下,個人隱私可能會受到侵犯,團隊的團結也會因粉絲“拉踩”“互撕”而變味,最終勢必影響到比賽士氣和運動成績。

另一方面,在“流量至上”“泛娛樂化”“顏值即是正義”“拜金主義”等畸形價值取向下,一些不理智的粉絲不再聚焦賽事本身,而致力於爲偶像博C位。要知道,競技場上本就沒有常勝將軍,只有靠刻苦訓練,勇於挑戰的鬥志爭金奪銀,而絕不是靠粉絲的追捧就能立於不敗之地的。狂熱追星,會嚴重干擾正常的訓練比賽,進而對我國體育事業產生不良影響。

根在哪?跟娛樂圈一樣,體育領域的“飯圈”亂象背後,也少不了利益黑手的助推。有媒體調查發現,逐步向體育領域蔓延的“飯圈”陋習背後也存在產業鏈。他們有門檻有分工,且以“代拍”運動員、賣“周邊”產品等形式牟利。比如機場接機或運動場探班並不是簡單的“與粉絲面對面”,其背後都是這條黑色產業鏈的生意。

“飯圈文化”,從賽場走開!整治體育領域“飯圈”亂象,須從背後的黑色產業鏈入手,依法治理,從根子上挖掉這塊“腐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