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內蒙古日報

爲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破解義務教育大校額、大班額難題,烏海市海勃灣區制定了《海勃灣區中小學“起跑線”改革實施方案》,啓動中小學校改革,全面推動集團化辦學,深化集團校際間教育合作,縮小各校在管理水平、師資力量、教學質量等方面差距,化解優質教育資源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讓學生享受更加優質公平的教育。

近日,記者分別走進海勃灣區第五小學本校和龍游灣校區(原海勃灣區第三小學),“對話未來的童趣樂園”的辦學目標幾乎映射在校園的每個角落,兩個校區無論是讀書角還是教室走廊,再到校園文化欄,處處都體現了學校用心點亮每一顆童心的信心和決心。

爲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今年,海勃灣區第五小學與海勃灣區第三小學正式合併,實施一校兩址緊密型集團化辦學模式。如今,這兩所學校無論從管理、文化、師資還是教學等方面均實現了同步推進。

在該校的名師工作坊,兩個學區的老師正在進行集體備課活動。“我們定期開展‘助學課堂’專項課題活動,兩校的老師會聚集到一起進行集體備課,以便校區之間教育教學同步實施,教學工作實現‘同頻共振’。”海勃灣區第五小學副校長吉亞莉說。

今年2月初,海勃灣區對原有的教育集團進行調整和擴容,採取緊密型集團和管理聯盟型教育集團兩種管理模式,對全區19所公辦中小學進行了劃分和融合,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組建教育集團,推動學校間優勢互補和發展互促。

按照《海勃灣區中小學校“起跑線”改革實施方案》,海勃灣區設立了3個緊密型教育集團,包含一小教育集團(海勃灣區第一小學和海勃灣區第六小學)、五小教育集團(海勃灣區第五小學和海勃灣區第三小學)、濱河小學教育集團(海勃灣區濱河小學和海勃灣區團結小學)。這些學校均採取“優質品牌學校+薄弱學校”緊密型集團管理模式,採取“多個校區、一個黨委(總支)、一套班子、統一管理、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管理辦法。教育集團內各成員學校在同一集團黨委(黨總支)書記領導下開展工作,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制訂總體規劃和發展目標。師資、設備等資源進行統一調配與共享,教學目標任務統籌安排、分校實施,教育資源統一使用,工作統一考評,評優選先、職稱評聘由教育集團統一調配,確保集團化辦學行爲更加規範,實現海勃灣區教育集團品牌示範帶動效應。

與此同時,海勃灣區設立了6個聯盟型教育集團,包括實驗小學教育集團、三中教育集團、九中教育集團、二中教育集團等,均採取聯盟型集團管理模式,實行“多法人”的管理體制,建立強校帶弱校(新校)的辦學機制。各成員學校法人、校名、行政隸屬關係均不改變,人事、財務獨立。

在全區19所公辦中小學全部實現集團化辦學,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得到有效擴展的同時,海勃灣區還不斷加大薄弱學校投入力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校長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等制度措施,更加有力地推進了義務教育資源均等化進程。

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海勃灣區實施“銀齡助教提升計劃”,將13名銀齡優質教師補充到薄弱學校,提升辦學質量。全面實施基礎培訓+專業培養+名師培育的三級培養體系,通過“青藍工程”“名師工作坊”,加強教師梯隊建設。投資240萬元建成海勃灣區教育人才公寓,讓教育人才引得來、留得住。

爲提升校園建設,海勃灣區完成濱河小學、海勃灣區第九小學、團結小學、烏海市第八中學實施塑膠跑道維修工程,並全部投用;投資550萬元購置151塊智慧黑板和中考體育測試智能設備,投入到設施不足的學校,有效改善了教學條件。同時,提升校園文化建設,各學校在專家指導下,重新提煉“一訓三風”,建設校園特色文化品牌,各中小學校園文化已初步成形。

海勃灣區全力建立健全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機制,2023年3月,完成新一輪校長競聘,80名校長、副校長到崗開展工作;2024年,制定《海勃灣區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教師輪崗交流實施方案》,106名教師進行交流輪崗,3月交流輪崗教師已全部到位,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均衡發展持續推進。(記者 郝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