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建軍「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行長」

文章|《中國金融》2024年第10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作爲五篇大文章之首,重要地位進一步彰顯。2024年1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下發《關於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週期金融服務的通知》,明確了做好科技金融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具體措施;5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下發《關於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提出“科技金融要迎難而上、聚焦重點,助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以下簡稱郵儲銀行)既是一家年輕的國有大行,又具有深遠的歷史傳承,前身可追溯到1919年成立的郵政儲金滙業局,至今已逾百年。郵儲銀行積極踐行責任擔當,認真落實國家戰略,圍繞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三大客羣,以園區、產業鏈爲兩大抓手,形成了有特色的科技金融發展模式,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

科技金融,做好五篇大文章之“首”

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支持力度”“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科技創新不斷突飛猛進。從18世紀70年代開始,人類的四次突破性科技創新推動了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18世紀70年代第一次科技創新驅動人類社會進入“機械時代”。19世紀80年代第二次科技創新驅動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20世紀50年代,以電子計算機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爲標誌,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當前,人類正經歷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新能源爲核心的第四次科技創新浪潮。世界各國與全球科技企業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賽道上,以新興技術蓬勃發展爲特徵的新的“硬科技時代”已經來臨。

科技企業煥發蓬勃生機。近年來,在國家出臺的系列政策支持下,科技企業深耕主業,加快推進精細化管理和數字化轉型,打造技術和產品的獨特優勢,煥發了蓬勃生機與活力,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數據顯示,2023年前11個月,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營收利潤率分別爲11.1%、8.2%,比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分別高6個和3.1個百分點。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從2012年的3.9萬家增長至2022年的40萬家,貢獻了全國企業68%的研發投入,762家企業進入全球企業研發投入2500強。

科技金融質效持續提升。根據人民銀行披露的數據,2023年末,獲得貸款支持的高新技術企業爲21.75萬家,獲貸率爲54.2%,比上年末高0.8個百分點;高新技術企業本外幣貸款餘額爲13.64萬億元,同比增長15.3%,比同期各項貸款增速高5.2個百分點;獲得貸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爲21.2萬家,獲貸率爲46.8%,比上年末高2.1個百分點;科技型中小企業本外幣貸款餘額爲2.45萬億元,同比增長21.9%,比同期各項貸款增速高11.8個百分點。

科技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之“基”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其中,科技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科技客羣覆蓋範圍廣泛,主要包括“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等,其均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經數據分析,截至目前市場上的科技客羣去重後數量超過60萬家。在國家政策支持和培育下,科技客羣數量快速增長。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披露的數據,目前我國已培育46.5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4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1.5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按照《“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至2025年將推動形成100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科技客羣的數量將持續增長。市場調研發現,科技企業所需金融服務主要有如下兩大特徵。

第一,科技企業的需求非線性單一形式,呈現立體化的特徵,需要“銀證投保商智”多類主體協同提供服務。一是“直接融資+間接融資+資本市場”需求。出於優化資本結構的考慮,科技企業既需要債務性融資,也需要權益性融資,當發展壯大後,又面臨上市需求,以上場景需要商業銀行、投資機構、券商協同提供服務。二是“融資+風險規避+財富保值增值”需求。部分科技企業在取得充裕的融資資金後,也同時產生風險規避及財富保值增值需求,以上場景需要商業銀行、保險機構的風險管理和財富管理服務。三是“金融+非金融”需求。在特定發展階段,科技企業需要數字化服務商助力企業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發展,需要引入智庫諮詢服務,幫助企業分析行業發展方向、科學制定發展戰略。

第二,從科技客羣在不同成長階段的分佈結構、經營規律看,科技客羣需求具有周期差異化特徵,需分階段設計服務方案。可以將成立0~5年的企業劃爲初創期企業,將成立5~10年的企業劃爲成長期企業,將成立10年以上的企業劃爲成熟期企業。從初創期科技企業的經營特徵看,企業已具備一定創新研發能力,但產品或技術尚未形成規模,尚未形成穩定的現金流和盈利,其主要金融需求包括開立賬戶、資金結算等基礎需求,以及小金額的融資需求等。從成長期科技企業的經營特徵看,企業經營規模擴大,資金需求迫切,但規模效應尚未體現,存在一定的經營風險和市場風險,其主要需求較初創期企業而言,還有現金管理、數字化轉型和大額融資等需求。從成熟期科技企業的經營特徵看,企業收入穩步增長,財務管理得到規範,經營風險與市場風險逐漸降低,企業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其主要需求較成長期企業而言,還有債券融資、IPO上市等直接融資以及財務顧問等需求。

根據科技客羣的需求特徵,郵儲銀行從銀行供給與企業需求的匹配度對目前商業銀行在服務科技企業方面的痛點進行了深入分析。從銀行端看,商業銀行的傳統信貸技術是以財務報表或企業經營行爲分析爲基礎,更習慣看企業的“過去”,對科技企業技術價值、人力資源價值等軟信息涉足較少,具體表現爲商業銀行對新生企業的組織模式理解較淺、對新興賽道的成長規律難以精準把握、對專利技術的押品處置經驗尚需積累、對企業家與科學家素質亟待深入研判等,商業銀行在看懂企業“未來”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探索。從企業端看,對於成熟期的科技企業,目前各類金融服務已相對充足,甚至出現多家金融機構爭搶一家優質企業的現象。科技企業融資難主要難在初創期、成長期,特別是初創期科技企業正處於科研成果轉化與核心產品打磨的關鍵時期,資金消耗較大但尚未形成造血能力,具有明顯的“三高一輕”(高科技、高風險、高收益、輕資產)特質,普遍存在公司治理機制暫未完善、財務報表尚不規範、專利技術難以估值、缺乏充足有效擔保等痛點,與商業銀行的風險偏好不匹配。

以上痛點的根源在於商業銀行的傳統信貸技術與科技企業的發展規律錯配。相較於股權投資可分享企業估值成長蛋糕的情形,商業銀行基於風險收益匹配的原則,在服務初創期企業時存在顧慮。具體來說,商業銀行無法精準研判企業應用的新技術能否順利轉化爲產品,產品是否能成功商業化,並帶來足夠的營業收入。如果信貸資金提前進入,企業的產品最終未成功通過市場論證,將導致信貸資金出現風險。上述難題的破解需要商業銀行與科技企業相向而行,從供需兩側同時發力。

商業銀行要轉變思路、創新模式。一是積極強化“看未來”能力,組建專業隊伍、引入專家“外腦”、構建專屬評價體系。堅持“專業人幹專業事”,組建具有行業背景的客戶經理隊伍,更有效地“讀懂”科技企業;聘請外部技術專家,輔助銀行科學進行信貸決策;應用“技術流”評價體系,在客戶篩選及盡職調查環節,同步重點關注企業科技人才與科研能力、創新成果產出、市場效益與競爭力等技術創新能力指標,破解對科技企業看不懂、看不準、測不出額度的難題。二是按照產業鏈沿鏈服務的思路,通過看初創期企業與鏈主企業的關係研判企業發展前景。部分初創期企業已經與鏈主企業建立穩定的上下游關係,甚至得到鏈主企業的戰略投資,這從側面說明了該企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商業銀行只有“看得懂”企業未來,積極投入信貸資金支持企業發展,才能真正做到“貸早、貸小”。

科技企業要完善商業模式、建立“護城河”。一是推動完善商業模式。發揚講信譽、勇擔當的企業家精神,爭攬一流人才,加強公司治理、規範財務制度,着力建立健康長久的企業文化,夯實企業價值基礎。二是建立牢固的“護城河”。發揚沉下心、專注做的工匠精神,積極在有差異化競爭優勢的細分領域持續深耕,不斷強化企業的核心技術,積累形成“殺手鐧”“獨門絕活”,建立牢不可破的“護城河”。

產融攜手,揚起奮進新徵程之“帆”

服務科技企業,郵儲銀行有責任、有意願,也有稟賦。自2021年以來,郵儲銀行聚焦科技企業需求持續開展創新,構建了“專”“精”“特”“新”四措並舉的綜合服務策略,着力爲科技企業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已在服務科技客羣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截至20243月末,服務科技企業7.48萬戶,同比增長30.58%,科技企業貸款餘額爲3724.29億元,同比增長36.34%

“專”是專業引領,組建專業化的機構與隊伍。郵儲銀行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江蘇等15個省(市)成立了30家科技金融專業服務機構,科技金融專業服務機構設立在科技企業聚集區,以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務“零距離”觸達科技企業。郵儲銀行打造了以客戶經理爲“1”,以產品經理、風險經理、理財經理、貸後管理、科技人員等爲“N”的“1+N”服務體系,通過團組作業,以主辦行服務模式,與企業建立長期穩健的合作關係。

“精”是精益求精,實現精細化的營銷與風控。郵儲銀行不斷強化科技賦能,從客戶類型、技術實力、成長週期、行業屬性等維度,研發客戶精準營銷模型,針對高成長型科技企業准入難、測額難的問題,於2024年3月上線科技企業“技術流”創新能力評價及風險識別體系,通過“技術流”評價體系綜合評價科技企業的創新成果產出、市場效益與競爭力、創新資源投入、外部環境與支持等多個維度指標,全面地評估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及長期發展前景,更準確地瞭解企業的科技實力和發展潛力,爲作出評級授信決策提供參考,從而爲科技企業提供更加精準和有效的金融服務。

“特”是特色鮮明,打造特色化的產品與服務。郵儲銀行聚焦科技客羣成長髮展各階段及經營生產全方面的服務需求,傾心打造了“U益創”科技金融服務品牌。其中,“U”取自郵儲銀行的“郵”字和“YOU”,蘊含着郵儲銀行與廣大中小企業同行、爲客戶創造價值的意思。“U益創”的品牌口號爲“與您一起用科技點亮未來”,寓意郵儲銀行將秉持“主辦行”理念,以全方位金融服務爲科技企業的創新插上“金融翅膀”。“U益創”科技金融品牌包括“U創融”“U創投”“U創通”“U創富”“U創慧”五大類別產品線,着力滿足科技客羣在資金融通、資本運作、支付結算、財富管理、智庫諮詢等方面的服務需求。其中,“U創融”旨在服務科技客羣全生命週期的資金需求,針對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構建了全鏈條、全流程、全時段的產品線。“U創投”旨在藉助郵儲銀行合作伙伴資源,爲科技客羣提供股權融資、債券承銷、掛牌上市等金融服務,助力企業開啓直接融資新通道。“U創通”着眼於科技客羣日益複雜的支付結算場景和數字化轉型需求,旨在助力企業日常資金流轉和生產經營“暢通無阻”。“U創富”聚焦於財富管理領域,郵儲銀行將以近4萬個網點和專業的財富管理體系爲企業與企業家提供有溫度的財富管理服務。“U創慧”致力於爲科技客羣鍛造“內功”,郵儲銀行通過整合自身和外部合作機構資源,爲客戶提供“融智”服務,助力科技企業發展。

“新”是推陳出新,創建新型業務運營模式。一是以數智工廠模式構建服務客戶快速通道。通過科技賦能、數字運營、流程再造的數智工廠,實現自動風控、自動派單、自動重檢、自動報告,高效響應客戶融資需求;二是以數字畫像打造集約化運營體系,通過大數據模型形成全面的數字畫像,實現數據驅動的集中作業模式。

當前,科技企業日益複雜的服務需求呼喚着商業銀行拓寬多元服務、延展服務邊界。知責於心,大道同行。郵儲銀行積極攜手“政+企+研+投”各類夥伴,構建了相融共生的合作伙伴生態圈。與政府主管部門合作,形成“政策+金融”的組合服務模式;與核心企業合作,以產業鏈金融進一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研究機構合作,充分藉助“外腦”爲科技企業的發展建言獻策;與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及十幾家優質創投機構建立合作關係,以投商行一體化服務爲科技企業提供“直接融資+間接融資+資本市場”的接力式金融服務。同時中國郵政集團擁有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資源稟賦,郵儲銀行將與中郵證券、中郵保險等集團兄弟公司一道,充分發揮集團協同戰略優勢,共同賦能科技企業加速成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描繪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當前,金融支持科技企業的重要性前所未有。潮平岸闊催人進,風起揚帆正當時。下一步,郵儲銀行將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主動擔當,積極破局,打造高效融通的科技金融服務新生態,以長期陪伴企業成長的理念,助力科技企業揚帆遠航。

(責任編輯 張黎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