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铜仁日报

本报讯(陈敏 张国民 特约记者 孙磊 ) 茶产业是思南县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之一,在一座座美丽茶园里,不仅种上了生态茶、有机茶,还在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路寻“新”,通过创新推行茶叶“返租倒包”模式,不断加快“5G智慧茶园”项目建设等多种方式,做优茶品质、做响茶品牌、做大茶市场,奔赴产业“新赛道”,让“老茶”绽发“新芽”。

走进思南县瓮溪镇大寨村茶农刘兴明的50亩茶园,茶农穿梭其中,手指在茶树间上下翻飞采摘着黄茶。

刘兴明是2023年加入到茶产业发展队伍中的,借助瓮溪镇推行“返租倒包”新模式的契机,他从一名普通农户转变成了“茶老板”。在刘兴明的精心管护下,今年他的茶园迎来了“返租倒包”的第一桶金,第一季茶叶采收了3000斤茶青,纯收入6万余元。

“如果我们自己从头开始种茶,最少也要三至五年才能采收,通过‘反租倒包’这种新模式,改变了以往‘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技术跟踪和销售渠道都有茶企业托底,我们发展产业就有底气了。”刘兴明高兴地说,从茶企直接承包茶园经营管理,能给自己节省很大一笔前期投入,而且承租过来马上就能见到效益。

茶园“返租倒包”是茶企业从农民手中统一流转土地统筹规划,完善产业基地建设,再把茶园承包给农户从事茶叶基地经营管理,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的合作模式,让企业与农户共管茶园。通过这种新的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管护难、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茶企业管护成本高、品质低、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通过推行‘返租倒包’的模式,茶产业从粗放型管理转变成了精细化管理,茶青的下树率从40%提高到了现在的90%,采收的茶青品质也得到了较大提升。”思南县瓮溪镇组织委员雷冠凌说。

对于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来说,新质生产力不仅在技术上“高大上”,还要与乡村产业“接地气”。截至目前,思南县在瓮溪、香坝、孙家坝、青杠坡等涉茶乡镇,创新推行“返租倒包”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引导农户和茶企顺应市场需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丰富产品序列,切实增强茶叶产业市场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增效、群众增收、多方受益的良好态势。

一台电脑、一个大屏,便能实现对上千亩地的生产设施进行管控,思南县鹦鹉溪镇将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于茶产业发展,强力推动传统茶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变,成为茶企增效、茶农增收的“加速器”。

近日,笔者走进思南县鹦鹉溪镇翟家坝千亩茶叶基地,高高矗立的摄像头、匀速旋转的气象设备和虫情监测系统等新鲜“面孔”引人注目,处处展现“数字科技”的力量。抓住东西部协作的“东风”,借助中国联通先进的5G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依托现代农业科技,思南县打造了“智慧茶园”,为茶山装上“智慧大脑”,让传统茶园从茶叶种植、管理到生产加工,处处闪现科技的身影。

用新质生产力为茶园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依据,也让茶园管理节本增效,促进茶产业更绿色高质量发展。思南县鹦鹉溪镇“5G智慧茶园”建立了完整的茶叶种植基地数据监测采集体系,将传统茶产业的“人工管理”转向“数字管理”。管理人员通过电脑或手机,足不出户也能实现远程控制,智慧茶园平台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利用,最终实现茶园种植标准化。

思南县茶园种植面积达18.89万亩,涉茶乡镇21个,目前已投产茶园面积15.25万亩。接下来,思南将继续向“新”发力,围绕特色产业“小切口”,强化创新赋能,做好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大文章”,推动茶产业升级、动能再造,激活茶产业发展向“新”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