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銅仁日報

本報訊(陳敏 張國民 特約記者 孫磊 ) 茶產業是思南縣的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之一,在一座座美麗茶園裏,不僅種上了生態茶、有機茶,還在茶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一路尋“新”,通過創新推行茶葉“返租倒包”模式,不斷加快“5G智慧茶園”項目建設等多種方式,做優茶品質、做響茶品牌、做大茶市場,奔赴產業“新賽道”,讓“老茶”綻發“新芽”。

走進思南縣甕溪鎮大寨村茶農劉興明的50畝茶園,茶農穿梭其中,手指在茶樹間上下翻飛採摘着黃茶。

劉興明是2023年加入到茶產業發展隊伍中的,藉助甕溪鎮推行“返租倒包”新模式的契機,他從一名普通農戶轉變成了“茶老闆”。在劉興明的精心管護下,今年他的茶園迎來了“返租倒包”的第一桶金,第一季茶葉採收了3000斤茶青,純收入6萬餘元。

“如果我們自己從頭開始種茶,最少也要三至五年才能採收,通過‘反租倒包’這種新模式,改變了以往‘一家一戶、單打獨鬥’的經營方式,技術跟蹤和銷售渠道都有茶企業託底,我們發展產業就有底氣了。”劉興明高興地說,從茶企直接承包茶園經營管理,能給自己節省很大一筆前期投入,而且承租過來馬上就能見到效益。

茶園“返租倒包”是茶企業從農民手中統一流轉土地統籌規劃,完善產業基地建設,再把茶園承包給農戶從事茶葉基地經營管理,按照“統一標準、統一技術、統一回收、統一銷售”的合作模式,讓企業與農戶共管茶園。通過這種新的模式,有效解決了農村產業發展過程中管護難、羣衆參與積極性不高,茶企業管護成本高、品質低、勞動力短缺等問題。

“通過推行‘返租倒包’的模式,茶產業從粗放型管理轉變成了精細化管理,茶青的下樹率從40%提高到了現在的90%,採收的茶青品質也得到了較大提升。”思南縣甕溪鎮組織委員雷冠凌說。

對於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來說,新質生產力不僅在技術上“高大上”,還要與鄉村產業“接地氣”。截至目前,思南縣在甕溪、香壩、孫家壩、青槓坡等涉茶鄉鎮,創新推行“返租倒包”經營管理模式,積極引導農戶和茶企順應市場需求,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豐富產品序列,切實增強茶葉產業市場綜合競爭力,實現企業增效、羣衆增收、多方受益的良好態勢。

一臺電腦、一個大屏,便能實現對上千畝地的生產設施進行管控,思南縣鸚鵡溪鎮將現代科技手段運用於茶產業發展,強力推動傳統茶產業向新質生產力轉變,成爲茶企增效、茶農增收的“加速器”。

近日,筆者走進思南縣鸚鵡溪鎮翟家壩千畝茶葉基地,高高矗立的攝像頭、勻速旋轉的氣象設備和蟲情監測系統等新鮮“面孔”引人注目,處處展現“數字科技”的力量。抓住東西部協作的“東風”,藉助中國聯通先進的5G網絡、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依託現代農業科技,思南縣打造了“智慧茶園”,爲茶山裝上“智慧大腦”,讓傳統茶園從茶葉種植、管理到生產加工,處處閃現科技的身影。

用新質生產力爲茶園精細化管理提供數據依據,也讓茶園管理節本增效,促進茶產業更綠色高質量發展。思南縣鸚鵡溪鎮“5G智慧茶園”建立了完整的茶葉種植基地數據監測採集體系,將傳統茶產業的“人工管理”轉向“數字管理”。管理人員通過電腦或手機,足不出戶也能實現遠程控制,智慧茶園平臺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加工、利用,最終實現茶園種植標準化。

思南縣茶園種植面積達18.89萬畝,涉茶鄉鎮21個,目前已投產茶園面積15.25萬畝。接下來,思南將繼續向“新”發力,圍繞特色產業“小切口”,強化創新賦能,做好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大文章”,推動茶產業升級、動能再造,激活茶產業發展向“新”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