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秦聰聰 通訊員 焉然 濟南報道

近年來,內鏡技術的革新升級與應用延伸,顛覆了消化系統疾病的傳統診治格局,讓疾病診療中的更少創傷與更多功能保護成爲現實。

日前,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省立醫院)小兒消化專業將內鏡逆行闌尾炎治療技術應用到臨牀,在祛除炎症的同時保住闌尾,開啓了兒童闌尾炎治療的新篇章。

一切了之?

闌尾並非可有可無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省立醫院)小兒消化專業學術帶頭人孫立鋒主任醫師介紹,闌尾炎是兒童常見的急腹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其症狀體徵沒有成人那樣典型,但通常也包括右下腹部疼痛、噁心、嘔吐和發熱等。

由於兒童闌尾壁較薄,發生炎症後更容易引起穿孔和擴散,急性腹膜炎的發生風險也隨之增加。所以一旦發現兒童患有闌尾炎,需要積極及時治療。

長久以來,兒童闌尾炎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切除闌尾和抗生素保守治療,但這兩種方法又都有其侷限性。

“抗生素複發率較高,闌尾切除術雖然有效,但家長和醫生都有顧慮。”孫立鋒坦言,手術切除是治療闌尾炎的重要方法,其靠譜性和有效性已經過臨牀的充分驗證,但是,兒童身體各項機能尚未發育成熟,闌尾也並非一個可有可無的器官。

孫立鋒解釋說,由於臨牀症狀、體徵和檢查的非特異度,急性闌尾炎的診斷仍具有挑戰性,尤其是在兒童中。臨牀中,確實會有部分陰性闌尾切除的病例。而現代研究認爲,闌尾具有豐富的淋巴組織,是腸道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維持免疫穩態、產生免疫耐受及對抗外來病原體等作用;同時,也是維持腸道菌羣健康的重要器官。

需要注意的是,絕大多數闌尾炎的發生是由於闌尾內的糞石嵌頓所致,兒童闌尾炎也不例外。

孫立鋒介紹,當喫進胃裏的食物或者異物不消化又排不出,掉落在闌尾,就可能形成糞塊結石,無法排出。而闌尾在構造上像個“死衚衕”,一旦開口處發生梗阻,分泌物就會在闌尾內部積存,在微生物或病原菌入侵後,形成炎症。

“對於這部分闌尾炎患兒,如果可以清除糞石、消除梗阻,就可以使闌尾腔內膿液順利排出,從而降低闌尾腔內壓力,有利於控制炎症。”孫立鋒說。

巧用內鏡

祛除炎症保衛闌尾

急性闌尾炎是傳統上是由兒外科來治療,而內鏡逆行闌尾炎治療術(ERAT)的出現,爲闌尾炎的治療提供了新選擇。

孫立鋒介紹,ERAT是一種適用於單純性急性闌尾炎(非複雜性闌尾炎)和慢性闌尾炎的微創治療方法,目前應用已有近10年。近年來,ERAT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也逐漸開始被應用到兒童闌尾炎的治療。

據介紹,ERAT是一種消化內鏡與超細子鏡聯合應用的技術,通過結腸鏡經肛門逆行至回盲部,探查到闌尾的開口,子鏡插入闌尾腔,能夠直視觀察闌尾病變,並應用內鏡相關輔助工具對闌尾炎進行治療,通過闌尾腔沖洗、引流、取石、放置支架等操作,取出糞石,解除闌尾腔的梗阻,快速降低闌尾腔內壓力、消退炎症,從而在保留闌尾的前提下治療闌尾炎。

“對於術前診斷不明確的患者,內鏡子鏡直視下診斷也會更加精準。”孫立鋒說,相比傳統ERAT依賴X線或超聲的間接影像診療,超細可視化內鏡輔助下逆行性闌尾炎治療術不僅避免了輻射,其直視下診療的優勢更有利於早期診斷,並且可評估闌尾炎症程度,減少術後抗生素的使用及併發症的發生,爲兒童闌尾炎診治提供了新選擇。

今年以來,省立醫院小兒消化專業孫立鋒團隊聯合消化內科團隊已經爲多名急性闌尾炎並闌尾糞石的患兒實施ERAT,填補了醫院內鏡下無創治療兒童闌尾炎及闌尾糞石的空白。

孫立鋒提醒,ERAT的適應證包括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慢性闌尾炎、慢性右下腹痛並闌尾糞石、闌尾炎穿孔包裹者,部分合並闌尾周圍膿腫的闌尾炎,但闌尾炎穿孔合併腹腔感染、不能接受腸鏡檢查者還是要慎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