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康藥業第四個終止的募投項目出現了。

5月16日,靈康藥業公告稱,終止2020年可轉債募投項目,即海南靈康製藥美安生產基地建設項目(一期)(下稱“美安基地一期項目”)。

彼時,靈康藥業爲美安基地一期項目發行可轉債募資5.25億元。截至2024年4月底,公司已累計使用募集資金7133.52萬元,投資進度僅爲13.78%。同期,募集資金餘額爲4.75億元。

據本次公告,終止前述項目的原因包括兩點。一是在建設過程中,該項目涉及的部分主要品種已被納入集採,公司取得相關藥品批件後已較難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二是,涉及的專科類注射劑和口服固體制劑產品附加值高且受集採影響較小,但受行業政策和市場環境影響,市場推廣不及預期。

此外,公司現有產能已基本能滿足當前市場需求,且擬通過委託生產、集中生產等方式提高生產基地使用效率。因此,靈康藥業決定終止前述項目。不過,公司僅表示擬將剩餘募集資金繼續留存於募集資金專戶,尚未公佈其後續安排和用途。

實際上,這已不是靈康藥業首次終止募資項目。

靈康藥業成立於2003年,2015年5月登陸A股。公司主營化藥處方藥,主要產品覆蓋腸外營養藥、抗感染藥、消化系統藥三大領域。2015年IPO時,靈康藥業募資7.61億元,用於7個項目,即凍乾粉針劑生產線建設項目、粉針劑生產線建設項目、藥品物流中心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營銷網絡建設項目、ERP系統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但隨後,凍乾粉針劑生產線建設項目、粉針劑生產線建設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相繼終止。

其中,前兩個項目終止於2017年12月,終止時累計投入比例分別僅爲27%和25%。終止原因是現有產能未完全釋放,以及國產設備替代和降價下,項目設備購置費低於原計劃。

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則在2019年4月終止。原因則是,隨着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政策出臺,以注射劑爲主要產品的靈康藥業需要佔據先機,而這一工作交由CRO(醫藥研發合同外包)公司更具效率和性價比,且公司已有的研發體系已能滿足當下的研發工作需求。而在這一項目終止前,公司還未對其投入資金。

同一時間,靈康藥業還對其他三個IPO募投項目進行了結項。其中,藥品物流中心項目、營銷網絡建設項目、ERP系統建設項目結項時均存在一定的餘額資金,後兩者累計投入比例分別爲68.73%、18.06%。

而前述三個終止項目和三個結項項目剩下的錢均用作了永久補流資金,共計4.55億元。換句話說,靈康藥業IPO募資中,有超過六成的錢變更用途用於補流。當時,這番操作還引來了上交所的問詢。

也因爲已有“募投又終止、大半都補流”的前例,2020年發行可轉債時,靈康藥業被監管問及保障美安基地一期項目資金用途的措施。另外,本次項目用途同樣包括建設凍乾粉針劑車間和粉針劑車間,監管要求公司說明其投資合理性。

對此,靈康藥業回覆稱,兩次募投項目涉及的品種基本不同,且技術水平、生產線要求等方面也有差異。

實際上,2020年項目涉及心腦血管用藥、肝病用藥、抗腫瘤用藥等新拓展領域的產品,如注射用石杉鹼甲、注射用尼麥角林、注射用鹽酸拉貝洛爾、注射用乙酰半胱氨酸,旨在優化公司產品結構,其也是公司當時重點推廣的產品。

但該項目進展同樣不順,在2022年4月和2023年4月分別延期一次,直到本次宣佈終止。

而除了擴產、擴品種,靈康藥業其實還有佈局大健康產業鏈的野心。

其在2016年參與發起設立健康險公司,2018年投資博鰲超級醫院,均引得了市場關注。不過此後,籌建保司的申請一直未得到銀保監會的審理批覆。靈康藥業也在2020年8月宣佈終止參與此事。

相比於在各種募投項目、產業佈局上進度緩慢、不及預期,醫保控費、一致性評價、帶量採購等行業政策對靈康藥業的打擊倒是立竿見影。

2020年以來,公司業績受新冠疫情和集採影響一路走低,2020年至2023年及2024年第一季度,其營收分別爲10.01億元、7.40億元、2.89億元、1.97億元、7686.16萬元。其中,公司的注射用頭孢呋辛鈉、注射用奧美拉唑鈉分別在2021年第五批、2022年第七批國家集採中丟標。

2022年,公司歸母淨利潤虧損1.96億元,同比下降397.02%,成爲上市以來首虧。這一業績頹勢持續至今。2023年和2024年第一季度,靈康藥業分別虧損1.51億元、1604.15萬元。

5月17日,靈康藥業收盤價4.91元/股,微漲0.41%,當下市值35.41億元。

(文章來源:界面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