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燕 殷自颖 闫雅茹 冀佳佳 赵奇 郑州市郑东新区永嘉第二幼儿园

新时代人们逐渐意识到家庭和学校作为教育的两个重要主体,应该相互合作、互相支持,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开端,在国民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启蒙,为个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龄前幼儿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更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参与,真正实现幼儿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家校共育的必要性

家校共育在幼儿教育阶段非常重要,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加全面、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确保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等多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能,提供个性化教育支持,帮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形成教育合力。家庭和学校在幼儿教育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家校共育,家长和教师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家庭和学校在幼儿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家校共育,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家校共育创新实践探索

(一)微型家长会

课题组所在幼儿园实行一对二微型家长会,这种一名教师面对最多两名家长的家校交流形式,既能实现家校之间的交流,也能满足家长之间的沟通,实现了形式、内容和效率上的创新。

一是形式更加新颖。以往幼儿园召开家长会都是教师在台上讲,家长在台下听,缺乏充分沟通和高效交流。一对二的家长会模式,能够为教师与家长营造宽松充足的交流机会,搭建更加科学的交流平台,这样既能够让家长更加充分地了解学校、了解孩子,也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和空间与教师进行交流。

二是内容更加丰富。在一对二家长会上,家长能够将育儿过程中的困惑与教师进行深入交流,培养孩子既要“提升素质”,又要“适度躺平”;既要适度“内卷”,也要反对“填鸭”。当幼儿园的教育体系、教学环境、师资力量已经能够完成社会和家庭对孩子发育和培养的基础要求,家长便无需在孩子的学校教育方面过度焦虑。

三是交流更加高效。这种一对二的微型家长会形式,与其说是家长会,不如说是交流会,教师和家长能够更加放松地进行交流。平时教师带班工作繁忙,放学后家长忙于照顾幼儿,难以与教师进行深入交流,通过一对二家长会,家长能够对学校的教育理念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可以增强家长对孩子发展的信心。

(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小学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课题组所在幼儿园充分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学课程,深化家校协同,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探索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过程中,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幼儿。幼儿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习惯、塑造性格,可能幼儿无法完全理解什么是热爱祖国、为什么要热爱祖国,但通过升国旗、唱国歌等形式去带动和影响幼儿,能够获得幼儿多元化的正向反馈。幼儿教育期间学生年龄小,对自己的认知、对周边人和事物的感知可能都不够清晰完整,甚至是不准确的,因此家庭环境对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学校与家庭共同发力,让幼儿初步明白爱国的意义。幼儿园号召家长要掌握把生活事件转化为教育事件的能力,生活中处处有教育孩子的机会,家校共育、寓教于乐,才能真正让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得到成长。

(三)托幼小一体化衔接

广义的幼儿教育并非仅仅指的是幼儿园开展的教育,而是针对学龄前儿童,覆盖学校与家庭的教育、保育、养育相结合的综合体系。课题组所在幼儿园在家校共育理念下,积极推进教育环节的上下衔接,集中力量提升托幼一体化与幼小衔接水平,努力补齐3岁以下与6岁左右幼儿教育短板,实现0-6岁幼儿教育的有效融合。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课题组所在地区逐渐增加对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投入,新建了数十所幼儿园。教育部2021年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后,许多幼儿园逐渐重视幼小衔接教育,幼小衔接意识薄弱、机制不健全、教育分散等问题有所改善。但就课题组所在地区的调研情况而言,幼儿园尤其是公办幼儿园中开设针对3岁以下幼儿托育教育课程的较少,幼儿教育阶段向下衔接仍然较为薄弱。课题组所在幼儿园率先开设托育班级,创新教育衔接体系,走在了地区前列。在托幼一体化与幼小衔接教育过程中,形成了教师反馈、家长分享、幼儿参与的家校共育新模式,进一步优化了托幼资源,促进了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作品简介:

本文由郑州市郑东新区永嘉第二幼儿园课题组完成,课题组由教师与家长代表组成。课题组组长:郭燕燕。成员:殷自颖、闫雅茹、冀佳佳、赵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