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重庆日报

“顶层设计”助成渝交通一体化再提质扩面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标准体系发布

本报讯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杨永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于5月17日发布。该标准体系有何特别之处?对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当日,交通运输部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就此进行了解读。

着眼提升“双圈”交通基础设施联通水平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构成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四极”。交通运输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明确了成渝地区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主攻方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前提就是要加强各类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跨区域衔接。”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孙文剑表示。

提出构建“1+3+N”区域标准化协同体系

据了解,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川渝两地交通运输部门以标准为引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运行管理协同联动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两地交通基础设施实现“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成渝“双核”间基本实现1小时通达。

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步入第五个年头,区域合作进入聚力推进、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作为面向区域协调发展的标准顶层设计,标准体系提出,要构建“1+3+N”区域标准化协同体系,即建立1套部省联动、区域协同的高效能标准化工作机制,聚焦基础设施、运输服务、协同管理3个方面高品质交通标准需求,加快制定N项特色鲜明、科学适用的高水平标准。

体系建设两步走,2027年完成第一阶段目标

市交通运输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标准体系聚焦五方面重点工作,即以标准提高综合交通网建设质量、提升出行服务品质、促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打造协同治理样板、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突出了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运输服务一体衔接、运行管理协同联动三方面的需求。

50项重点标准主要包括两地要联合立项、共同制定、协同发布的区域性地方标准28项;鼓励先行先试、强化实施应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2项。

据介绍,标准体系建设分两步走:第一阶段,到2027年,基本建立起推动成渝地区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第二阶段,到2035年,通过持续完善和优化,进一步构建起更加系统全面、先进适用、开放兼容的标准体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