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衢州日報

記者 毛慧娟 報道組 蔣君 毛志成 通訊員 吳俊楠 王潔

近日,教育部公佈了2023年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認定結果,江山市等56個縣(市、區)位列其中。

近年來,部分地方出現的“大校額”“大班額”“擇校熱”等現象備受社會關注。對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江山到底做對了什麼,才能通過認定,取得這一榮譽?

軟硬兼施做好教育均衡

從基本均衡到優質均衡,地方教育部門面臨的問題是處理好城鄉軟硬件設施、師資要素兩大資源分配的難題。

在江山,新建學校滿足生源需求是破局之路。2022年至今,該市累計實施義務教育基本建設項目19個,共建有學校15所。其中,13所學校被評爲省級現代化學校,數量排名衢州6縣(市、區)第一。

縮小學校之間的師資差異是關鍵之一。江山探索建立集團化教育聯盟,形成“老校帶新校、強校帶弱校、城區帶農村”的集團化辦學模式。截至目前,江山已建成教學聯盟15個,覆蓋全市域範圍所有學生。

在城區,江山通過實施“一校兩區”辦學模式,新設實驗小學文苑校區、中山小學文溪校區,有效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而對於師資相對匱乏的農村學校,江山採取教師下鄉支教、進城鍛鍊、交流輪崗、城鄉互派、集團派遣、“走教”和“送教”等多種形式,盤活師資,優先保障農村、艱苦邊遠地區中小學校需求。同時,江山市大幅度提高農村特崗教師津貼,通過政策傾斜,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交流。近幾年來,每年有超100名教師赴農村交流輪崗,其中優秀骨幹教師佔比50%以上。

幾年下來,江山市教育成績斐然:先後於2020年、2021年獲得省教育現代化發展水平監測A等、省基礎教育生態監測A等成績,是衢州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市、區);2023年度基礎教育生態監測指數得分89.08分,居衢州第一、全省第四,教育滿意度連續3年高於全省、衢州平均水平。

三年超40億元教育投入

每到上下學時間,一輛輛黃色的校車在山野之間穿行,成爲江山鄉村一道美麗的風景。

城鄉校車服務,就是江山市保障鄉村學生上學的惠民措施。自從2006年開始,江山教育局以“一人一檔”“一生一策”開展學生接送服務,累計開通城鄉校車接送專線133條,設置接送站點550餘個,全面解決學生上下學接送難題,提高學生安全出行水平,目前已遍及江山所有的鄉鎮。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江山市在經濟下行、財政趨緊的巨大壓力下,依然推出了“教育高質量發展政策十條”。近三年,該市累計投入教育經費42.29億元,投入強度居衢州各縣(市、區)首位,其中農村學校財政保障力度持續加大。

除了資金投入以外,部門機構的定向幫扶也是江山彌補城鄉教育差距的舉措之一。江山市建立了市領導掛聯服務機制,推行“名譽校長”結對聯繫學校制度。比如,江山市水利部門“名譽校長”幫助其結對的農村學校改造公共衛生間,安裝節能型水箱,籌集50萬元提升校園環境文化;江山市殘聯“名譽校長”多次到培智學校謀劃推進戶外全自動有軌升降電梯、衛生間無障礙改造等工作……

截至目前,江山市80名部門“一把手”擔任學校名譽校長,凝聚各方合力補齊學校發展短板400多個,共籌集辦學資金8000餘萬元。

用好數字教育金鑰匙

如今,科技力量正在重塑未來教育格局。數字技術聚合了分散的優質資源,突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進一步推動實現教育公平;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助力智慧教育駛入發展快車道……江山市也聚力用好數字教育技術,更好彌補城鄉教育差距。

“巴黎聖母院的房頂着火了,如果你是設計師,你會如何進行修繕呢?”這是江山實驗小學的美術老師通過視頻,給江山市塘源口鄉的小學生們上課的場景,也是江山智慧課堂上的一景。

智慧課堂是通過城裏班級和農村班級相互結對,運用互聯網同上一堂課的形式,共享教育資源。自2017年以來,江山市就開始推行城鄉共享課堂,特別是2018年後實施了信息化三年行動。如今,江山所有的鄉鎮都實現了寬帶全覆蓋,即使是在塘源口、張村這些偏遠的鄉鎮,1秒鐘上網已經不再是一件難事。基於數字寬帶基礎服務的鋪設,智慧化教育在江山市開展順利。一塊屏幕,讓教育資源從城裏走進了大山,推動了教育均衡。

截至目前,江山市累計建有“錄播教室”“創客空間”“智慧教室”等新型數智教學空間483個,實現全市中小學全覆蓋;搭建雲上課堂、雲上教研、雲上實踐等系統,通過數字賦能提升教學質量,成爲衢州地區率先獲評“浙江省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實驗區”和“浙江省大數據精準教學實驗區”稱號的縣(市、區)。

江山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相告,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的評價包括資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質量和社會認可度等四個方面32個評價指標。江山市將再接再厲,進一步鞏固成果,紮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持續提升教育質量和羣衆滿意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