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作者:赵鹏飞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19日 11版)

林业技术人员查看沙地中幼树的长势情况。赵鹏飞摄

工人给种在山顶的树苗浇水。赵鹏飞摄

晋陕大峡谷的黄河两岸绿树成荫。赵鹏飞摄

人们用石头垒起“鱼鳞坑”,防止水土流失。赵鹏飞摄

陕西省榆林市众多市民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赵鹏飞摄

林业人员在栽种侧柏幼苗。赵鹏飞摄

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样板村,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这里林木葱郁,被誉为“陕北好江南”。赵鹏飞摄

数千年前,陕西的黄土高原也曾是一片水草肥美的沃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但是,千百年来,因过度开垦和利用,这里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成为生态失衡、生产力低下的黄土地。

近些年,陕西持续实施国土绿化、退耕还林还草、沙漠化综合防治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八百里秦川的绿色版图不断扩大。2023年,全省营造林522万多亩,种草改良33万亩,治理沙化土地94.9万亩,造林面积位居全国前列。

2011年起,我开始关注并拍摄陕西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追逐着一代代植树人的脚步,我用镜头记录下他们辛勤劳作洒下的汗水,以及逐渐扩展的绿色屏障。正是由于无数生态英雄的不懈努力,才换来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榆林绿、关中绿、秦巴绿”,让三秦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巨变。

如今,从关中平原到黄土高原,沿着黄河溯流而上,满目青山、大河安澜的生态长廊正在陕西加速形成。

(作者:赵鹏飞,系陕西省摄影家协会理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