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作者:趙鵬飛

《光明日報》( 2024年05月19日 11版)

林業技術人員查看沙地中幼樹的長勢情況。趙鵬飛攝

工人給種在山頂的樹苗澆水。趙鵬飛攝

晉陝大峽谷的黃河兩岸綠樹成蔭。趙鵬飛攝

人們用石頭壘起“魚鱗坑”,防止水土流失。趙鵬飛攝

陝西省榆林市衆多市民參加義務植樹活動。趙鵬飛攝

林業人員在栽種側柏幼苗。趙鵬飛攝

陝西省米脂縣高西溝村是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樣板村,經過多年的植樹造林,這裏林木蔥鬱,被譽爲“陝北好江南”。趙鵬飛攝

數千年前,陝西的黃土高原也曾是一片水草肥美的沃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但是,千百年來,因過度開墾和利用,這裏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風沙侵襲,成爲生態失衡、生產力低下的黃土地。

近些年,陝西持續實施國土綠化、退耕還林還草、沙漠化綜合防治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八百里秦川的綠色版圖不斷擴大。2023年,全省營造林522萬多畝,種草改良33萬畝,治理沙化土地94.9萬畝,造林面積位居全國前列。

2011年起,我開始關注並拍攝陝西黃河流域和黃土高原的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追逐着一代代植樹人的腳步,我用鏡頭記錄下他們辛勤勞作灑下的汗水,以及逐漸擴展的綠色屏障。正是由於無數生態英雄的不懈努力,才換來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榆林綠、關中綠、秦巴綠”,讓三秦大地實現了由黃到綠的歷史鉅變。

如今,從關中平原到黃土高原,沿着黃河溯流而上,滿目青山、大河安瀾的生態長廊正在陝西加速形成。

(作者:趙鵬飛,系陝西省攝影家協會理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