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眉山日报

惠州:自东坡南渡文明孕育吾邦

——东坡文化与历史名城保护传承(一)

“自东坡南渡,文明孕育吾邦。”这是抗战时期广东省惠阳县立第一中学(今惠州一中)校歌的首二句。惠州文脉因苏东坡而兴,延绵千年。惠州是一座被东坡点亮的城市。

谪贬惠州,东坡也曾忧虑:“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初到惠州,他给友人写信说,惠州“风土不甚恶,亦有佳山水,而无佳寺院、无士人、无医药”“瘴疫横流,僵仆者不可胜计”“老稚纷纷,口众食贫”。但惠州淳朴善良的民众很快让东坡振作起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东坡不只是游山赋诗饮酒以自娱,兴学行仁、济人利物之举也接踵而至。

北宋时,惠州府城呈狭长的南北带状,西邻丰湖,东与归善县隔着西枝江。东坡到惠时,丰湖上浮桥已经破败,西枝江上旧桥也已废坏,百姓只能乘小船渡江。身为谪官,又没有“签署公事”权,但东坡还是与当地官员商议,在府城东西两面各建一座新桥。宋绍圣二年(1095年)冬天,东坡与道士邓守安开始筑东新浮桥,浮桥由数十条木船用铁索连结,上架木板,浮桥中间留一处吊板,可以开合让船只通行。苏东坡有诗记载:“群鲸贯铁索,背负横空霓。”

东坡又与栖禅院僧希固筑丰湖西新桥,采用耐腐柚木作桥墩,桥上架飞阁九间,桥两端各与堤坝衔接。当工程面临资金短缺时,东坡将御赐犀带捐出,还动员弟媳捐出“黄金钱数千助施”。翌年六月,东、西两桥完工,东坡与百姓同庆,他在诗中写道:“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西新桥以“坚完宏伟,观者咨叹”的气势雄踞西湖六桥之首,两边连接的堤坝被称为苏堤。“苏堤玩月”是西湖一景。现在西新桥重修于1983年,用花岗岩砌成,桥呈五孔弧形。东新桥历代屡毁屡建,2006年重建为双向四车道的现代桥梁。

“两桥一堤”是东坡在惠州功业的亮点,其他诸如凿井便邻、传播医药知识、掩埋无名骸骨、助力减轻赋税、推广水力碓磨和种稻“秧马”、协调军民房地纠纷等善举,亦可圈可点。在惠州西湖孤山下,不但矗立着东坡“造福”五件事的群雕,并还原了东坡为广州设计的“自来水”工程装置模型。清代归善知县蔡梦麟在《重修东坡祠记》中说:“寓惠三年,善政善教,百代观法焉。”

“海山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合江楼始建于北宋初年,位于东江和西枝江汇合处,尽阅两江波澜,东坡初到惠州暂居此处官驿。合江楼屡毁于兵燹,2006年,惠州在原址对面东新桥边重建,楼高9层,高48.77米。夜晚的合江楼灯光璀璨,倒映两江,美轮美奂,成为中心城区标志性文化建筑。

合江楼所在水东街是历史文化街区,有东平窑、归善学宫、东坡寓惠遗址等古迹。街区始筑于北宋,繁华于明清。2014年,惠州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整治,水东街一期完成改造,吸引众多文旅主题商店入驻。2020年,水东街二期改造实施,以“绣花”功夫保留原有街道及建筑肌理,以丰富体验业态打造历史风情商业步行街。至此,水东街旧貌换新颜,“一轴三街九巷”的鱼骨状空间结构清晰可见,既重现古街旧貌,又吸收了不少时尚元素,成为惠州文旅新地标,先后入选“广东省旅游休闲街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还于2022年8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成为惠州首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端 综合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中国建设报》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