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眉山日報

惠州:自東坡南渡文明孕育吾邦

——東坡文化與歷史名城保護傳承(一)

“自東坡南渡,文明孕育吾邦。”這是抗戰時期廣東省惠陽縣立第一中學(今惠州一中)校歌的首二句。惠州文脈因蘇東坡而興,延綿千年。惠州是一座被東坡點亮的城市。

謫貶惠州,東坡也曾憂慮:“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初到惠州,他給友人寫信說,惠州“風土不甚惡,亦有佳山水,而無佳寺院、無士人、無醫藥”“瘴疫橫流,僵仆者不可勝計”“老稚紛紛,口衆食貧”。但惠州淳樸善良的民衆很快讓東坡振作起來,“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東坡不只是遊山賦詩飲酒以自娛,興學行仁、濟人利物之舉也接踵而至。

北宋時,惠州府城呈狹長的南北帶狀,西鄰豐湖,東與歸善縣隔着西枝江。東坡到惠時,豐湖上浮橋已經破敗,西枝江上舊橋也已廢壞,百姓只能乘小船渡江。身爲謫官,又沒有“簽署公事”權,但東坡還是與當地官員商議,在府城東西兩面各建一座新橋。宋紹聖二年(1095年)冬天,東坡與道士鄧守安開始築東新浮橋,浮橋由數十條木船用鐵索連結,上架木板,浮橋中間留一處吊板,可以開合讓船隻通行。蘇東坡有詩記載:“羣鯨貫鐵索,揹負橫空霓。”

東坡又與棲禪院僧希固築豐湖西新橋,採用耐腐柚木作橋墩,橋上架飛閣九間,橋兩端各與堤壩銜接。當工程面臨資金短缺時,東坡將御賜犀帶捐出,還動員弟媳捐出“黃金錢數千助施”。翌年六月,東、西兩橋完工,東坡與百姓同慶,他在詩中寫道:“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西村雞。”

西新橋以“堅完宏偉,觀者諮嘆”的氣勢雄踞西湖六橋之首,兩邊連接的堤壩被稱爲蘇堤。“蘇堤玩月”是西湖一景。現在西新橋重修於1983年,用花崗岩砌成,橋呈五孔弧形。東新橋歷代屢毀屢建,2006年重建爲雙向四車道的現代橋樑。

“兩橋一堤”是東坡在惠州功業的亮點,其他諸如鑿井便鄰、傳播醫藥知識、掩埋無名骸骨、助力減輕賦稅、推廣水力碓磨和種稻“秧馬”、協調軍民房地糾紛等善舉,亦可圈可點。在惠州西湖孤山下,不但矗立着東坡“造福”五件事的羣雕,並還原了東坡爲廣州設計的“自來水”工程裝置模型。清代歸善知縣蔡夢麟在《重修東坡祠記》中說:“寓惠三年,善政善教,百代觀法焉。”

“海山蔥曨氣佳哉,二江合處朱樓開。蓬萊方丈應不遠,肯爲蘇子浮江來。”合江樓始建於北宋初年,位於東江和西枝江匯合處,盡閱兩江波瀾,東坡初到惠州暫居此處官驛。合江樓屢毀於兵燹,2006年,惠州在原址對面東新橋邊重建,樓高9層,高48.77米。夜晚的合江樓燈光璀璨,倒映兩江,美輪美奐,成爲中心城區標誌性文化建築。

合江樓所在水東街是歷史文化街區,有東平窯、歸善學宮、東坡寓惠遺址等古蹟。街區始築於北宋,繁華於明清。2014年,惠州開展歷史文化街區綜合整治,水東街一期完成改造,吸引衆多文旅主題商店入駐。2020年,水東街二期改造實施,以“繡花”功夫保留原有街道及建築肌理,以豐富體驗業態打造歷史風情商業步行街。至此,水東街舊貌換新顏,“一軸三街九巷”的魚骨狀空間結構清晰可見,既重現古街舊貌,又吸收了不少時尚元素,成爲惠州文旅新地標,先後入選“廣東省旅遊休閒街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還於2022年8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名單,成爲惠州首個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羅端 綜合新華社、中國新聞網、《中國建設報》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