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黃岡日報

從“心”出發,護“未”成長

——黃州中學(黃岡外校)探索“互助共享式”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記者 陳波瀾 通訊員 郭敏 張誠蘭

“青春如朝陽一般,本應該是積極向上的模樣,或許我應該敞開自己的心扉,去衝破孤僻的黑暗,去擁抱那充滿溫情的陽光……” 每週一、週三下午,黃州中學(黃岡外校)心理團體活動室裏都會傳出孩子們的聲音,同學們在排練心理情景劇《破繭》。

這是該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延伸。

2009年,黃州中學(黃岡外校)開啓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之路。10多年來,該校一直在探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徑,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統一,構築朋輩互助、課程體驗、活動共享三位一體的“互助共享式”心理育人新模式,爲學生健康成長賦能。

把穩方向盤,潛耕育人深度

走進黃州中學(黃岡外校)心理健康處,一股溫馨與專業交融的氣息撲面而來。

室內佈局規整,書架和桌椅擺放整齊,幾盆綠植點綴其間,陽光透過窗戶灑滿露臺,營造出一片寧靜祥和的氛圍。從放鬆按摩椅到心理沙盤,再到宣泄室裏的智能互動宣泄儀……專業的心理設備一應俱全,爲師生們提供了一個釋放壓力、舒緩情緒的空間。

在黃州中學(黃岡外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融入學校方方面面。從課堂教學到課外活動,從日常交流到心理講座,心理健康教育貫穿於學生成長的每一個環節。

如,學校以積極心理學爲理論依據,構建了一套以活動爲載體的課程體系。每兩週一次的心理課,每學期都會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心理特點,開展系列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課程。

南美雲老師通過一系列精彩活動,引導學生正確歸因,提升自我效能感;陳晶晶老師以《如何做一名自信樂觀的少年》爲題,用生動、真實的案例,爲學生們解開青春期的困惑。

同時,學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學科融合,挖掘其他學科內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價值。

明蕾老師在“具身療法”心理治療技術上,進行了創新性探索,將這一流派強調的身體內外感知、姿勢或運動的非語言心理治療形式,與常規的音樂課堂進行融合,讓學生在音樂的薰陶中放鬆身心,提升自我關愛意識。

除常規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活動,學校還積極開展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活動。每年舉行“5.25”心理健康月、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結構化團體輔導、心理情景劇表演……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

此外,學校還積極發揮朋輩力量,每班設立心理委員,目前共有96名班級心理委員。他們不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傳播者,更是同學們心靈的守護者。初一(13)班心理委員周昱含表示:“這種同伴間的支持和關愛,讓我們在成長的路上不再孤單。”

“我校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心’隊伍和教育機制,實現了從育分向育人、育心的轉變。”在黃州中學(黃岡外校)黨委書記石勝軍看來,只有把穩育人的方向盤,深耕育人的心田,才能培養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才。

守好主陣地,拓展育人廣度

以“心”賦能,護“未”成長。

在黃州中學(黃岡外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土壤在不斷改良和優化。該校通過構建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守住主陣地,拓展育人廣度。

2022年9月,黃岡市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名師工作室落戶該校,由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覃玲琳擔任主持人。截至目前,黃岡市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名師工作室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20餘場,接待學生個體諮詢100餘例,培訓教師10餘名。

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專業的師資力量。該校注重培養教師的心理健康素養,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培訓和學習,同時積極引進優秀的心理健康教師。如今,學校擁有一支由15名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均爲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1人爲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組成的團隊,爲師生釋疑解惑,引領成長。

爲更好地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從新生入學伊始,該校便爲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採用“普查—訪談—干預—追蹤—反饋”五步閉環工作法,確保每一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都能得到及時關注和有效干預。

家校協同心育,是該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亮點。該校通過定期舉辦家長會、家長論壇等活動,讓家長參與到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實現家校同頻共振。

同時,該校注重與醫衛、知名社會心理機構的合作與交流,通過引入外部資源,爲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活力。

系列組合拳,讓該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果,先後獲得“黃岡市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單位”“黃岡市心理學會優秀會員單位”等稱號;2023年3月被授予“黃岡青少年心理發展研究院工作站”;2023年7月,該校在黃岡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培訓會上,作經驗交流。

如今,黃州中學(黃岡外校)心理健康教育如同一道亮麗的風景,讓學生們的成長之路充滿陽光和希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