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成都日报

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在蓉揭晓

《井中之城》《失重的语言》《且放白鹿》等作品获金奖

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活动现场

5月18日,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在郫都区成都科幻馆雨果厅举行,各大奖项悉数揭晓,刘洋作品《井中之城》获长篇小说金奖;昼温作品《失重的语言》获中篇小说金奖;程婧波作品《且放白鹿》获短篇小说金奖;由陈阳翻译的匡灵秀作品《巴别塔》获翻译作品金奖;杨潇《仰望星空:我亲历的中国科幻》获非虚构作品金奖;路航获2021-2023年度新星金奖。

据悉,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全球华人科幻志愿者创立的公益性奖项,自2010年创立以来,先后在成都、北京、太原、重庆、海南等地持续举办了14届,成为全球华语科幻和中国科幻公认的权威性和高级别的行业奖项,也成为观察华语科幻文学创作和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一扇重要窗口。

本届华语星云奖由146名科幻界研究者、创作者、从业者和爱好者等杰出代表组成的荐选委员会推荐、初选与复选,最后经评审委员会终选,从424部候选作品和候选人中,评出七大奖项的金银奖获得者。

《井中之城》夺金

刘洋会是下一个“大刘”吗?

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年度长篇小说金奖由华语科幻全新代代表作家,第九、十、十二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及首届华语科幻电影原石奖得主刘洋的《井中之城》夺得。

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始人董仁威说,“2018年,刘洋推出首部长篇科幻小说《火星孤儿》,我们即予以充分关注。我参加了南方科技大学召开的《火星孤儿》作品研讨会,当时就认为,这是一部继承刘慈欣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风格的佳作。《井中之城》延续了《火星孤儿》的风格,并在核心科幻构思上有所深化,行文着墨更美,文学性更甚。刘洋连出佳作,是刘慈欣之后很有潜力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青年作家。”

捧着奖杯,刘洋谈道,《井中之城》与此前创作的作品世界观一致,这是他一直以来致力于做的事——把所有作品都串联起来,相互独立,却有着同样世界观和内核。“我希望我正在写的下一部作品,能给这个‘宇宙’画上圆满的句号。”

记者注意到,获得长篇银奖的三部科幻小说也是具有突破性创新的作品。其中,有著名科幻作家严曦的《造神年代》,有华语科幻更新代旗手之一江波的《天帆》,有华语科幻新星作家分形橙子的《地球众神:亡者归来》。值得一提的是,严曦和分形橙子都是首次入围华语科幻星云奖长篇小说。

科幻双甲子

“星云”闪耀“科幻之都”

1904年,笔名荒江钓叟的作者在《绣像小说》发表了章回体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迄今为止,多数学者认为1904年是中国原创科幻小说(科学小说)的元年。

“华语科幻星云奖”迎来第15个年头。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位科幻作家、科幻迷、科学家、从业人士见证了这一刻。而这一年,距离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的发表,刚好是120年。未能来到现场的著名作家刘慈欣专门发来视频谈道:“华语科幻星云奖创立以来,有上百位科幻作家获奖,许多年轻的科幻文学后起之秀由此走上了更加广阔的创作之路,为中国科幻铺就了走向未来之路。”

在贯穿两个甲子的岁月中,中国科幻犹如一颗新星,在文化的夜空中冉冉升起。从最初的萌芽,到现在的枝繁叶茂。120年来,科幻文化不仅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开枝散叶,更在“科幻之都”——成都结出丰硕成果,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诞生于此;国内最重要的科幻大奖“银河奖”“星云奖”,也源自成都……

在上午举行的中国科幻120周年纪念大会暨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庆典上,知名科幻作家韩松感慨:“星云奖让华语科幻群星灿烂,同时它也成了国际交往的舞台,通过星云奖,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科幻、了解当代中国。”(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泽登旺姆 文/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