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红桥区残联联合和苑街道、区人社局等单位共同举办“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主题活动。 本报记者 孙立伟 摄

天津北方网讯:因意外失去右前臂的小吴,曾经对未来生活充满担忧。如今,机械智能手的佩戴,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以前是左撇子,戴上智能手后发现,‘右手’居然也能写字啦!”如今,小吴的话语中透着乐观与朝气。

当今时代,高科技悄然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助残,也已成为让残疾人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重要途径。

今天,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让我们借着这个机会,一起走近小吴,走近与小吴一样感受到科技助残力量的残障人士,听听他们背后的故事。

“2022年11月,我联系上了天津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了解到我的情况后,老师们耐心帮我讲解了机械智能手的使用方法,没多久,我就佩戴上了机械智能手。”小吴告诉记者,从那以后,他又重新找回了自信、重燃生活的希望。

“我不仅可以正常吃饭、穿衣,而且戴上乳胶手套后,还能刷碗、洗衣服,就跟以前一样,完全没有区别了。”小吴说,如今,在天津南开康泰医院的帮助下,他还获得了一份药房库管的工作,他很知足,也会更加努力过好现在的生活。

科技助残,是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落实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场景。对此,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研究生小蔡,这位“复杂场景下中国手语实时翻译系统”的研发参与者与首批使用者,感受尤为深刻。

“有了这套系统,我们打着手语,屏幕上就能自动‘翻译’出文字,让我们跟健全人的交流完全无障碍了!”随着小蔡的手语,一旁的显示屏上,立刻显示出“阳光总在风雨后”7个字……

短短几年时间,小蔡所在的研发团队,就在学院教授袁甜甜的带领下,构建起了一个包含100余万条视频的语料库,基本覆盖社会生活的全部常用场景,其中,特定场景的翻译准确率高达97%。

如今,在高科技的帮扶下,越来越多的听障人士可以被用心“听见”。(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