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向“新”而行,东丽大地万千气象满目“新”。研发人员奋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0到1”的创新突破;更多科技成果得以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从1到N”的成果转化;资源深度对接融合,一批创新服务平台加速涌现……东丽区创新热潮涌动,激活了一池春水。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看东丽,生机勃发,春山可望。2023年,东丽区累计评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2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98家,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更加凸显;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执信孵化器等18家创新创业载体厚植科创沃土,“创新种子”竞相萌发……培育新质生产力,东丽区有基础,有优势。

循“新”出发,东丽区正以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加速奔涌蓄势赋能,奔赴充满无限希望的未来。

构筑载体孵金蛋 “好苗子”茁壮成长

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的可能。新技术、新领域、新动能……怎么才能将这些新的可能变为现实?东丽区做强创新孵化载体,畅通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科技成果完成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一跃”,让科技成果真正实现价值,落地生“金”。

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的可能。新技术、新领域、新动能……怎么才能将这些新的可能变为现实?东丽区做强创新孵化载体,畅通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科技成果完成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一跃”,让科技成果真正实现价值,落地生“金”。

位于临空经济区的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就是这样一个助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摇篮。这个于2021年投用的年轻科技园,见证了无数梦想起航。

抱着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航空大数据的理想,2021年,中国民航大学副教授张召悦率领团队入驻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成立天津航大数据有限公司,希望将过往“基于北斗二代和移动网络的多平台低空域监视系统及方法”专利的研发成果,在民用航空领域落地转化。

(搭建航空大数据平台)

经过3年的努力,如今,依托企业在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领域的自主研发成果,航空大数据平台初见雏形。走进企业,大屏幕上正以实时动态的形式,直观展示民航航路网络,平台能同时监测到全国90%以上的飞机起降巡航过程,飞机所在经度、纬度和飞行高度、方位角、速度等信息一目了然。

2022年底,航大数据与中国铁塔达成合作,借助铁塔布设近100个站点,基本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覆盖。一座座高高的铁塔上,搭载了一个个只有笔记本电脑大小、不到10公斤重的ADS-B移动接收基站。这些站点会捕捉飞机飞行过程中发出的ADS-B信号,可实现对450公里范围内飞机飞行信号的收集与过滤,实时上传到企业自主搭建的航空服务器集群上,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与挖掘分析。目前已实现每日数据接收量约20亿条,每天可以处理上万个航班的动态信息。

3年来,航大数据始终专注于空中交通设备与系统国产化研发、挖掘航空多元态势技术,手握基于北斗的ADS-B机载收发机、国产化ADS-B地面接收机、星基ADS-B模拟源等多个核心产品,目前,在同类型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达到30%,年产值突破1200万元。

(航大数据员工组装设备)

“我们是第一批入驻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的企业,这里有民航领域的丰富资源,专业人才多,创新氛围浓厚。科技园还给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从减免水电、房租费用,到利用各种活动帮助我们宣传,扩大知名度,再到为我们精准推送契合度高的专利成果,进行项目申报辅导,让我们在科技成果转化之路上越走越顺,更有底气。未来,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民航大学第一家上市公司。”天津航大数据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蒋凇榕说。

创新引领未来,孵化成就梦想。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聚焦民机安全性与适航、空域融合安全运行、未来机场与智能装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通用航空与智能网联五大领域,在聚资源、强转化、孵优企、育人才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垒起“金窝”,孵出“金蛋”。截至2024年一季度,已转化科技成果264件。

作为大学科技园的后起之秀,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在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方面表现不俗。加速唤醒那些一度躺在实验室里的“睡美人”,助力研发团队跨越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他们是如何做的?

一头连着创新智慧,一头牵着市场应用。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现有企业120多家,其中既包含中国民航大学教师团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企业,也包含在校生双创项目落地企业。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把一系列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落地落细,采取“8515许可转让”“9505作价入股”两种收益分配形式,所有知识产权不再为学校独有,许可转让收益的85%和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95%划归个人,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还练就一双“慧眼”,在高校研发项目里“挖宝”。依托专业评审团队,对中国民航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梳理,从中筛选有潜力的“种子选手”,让更多高质量的、有转化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成果转化之路。

(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

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为项目团队提供完备的载体支持,让他们免费使用公共实验室、加工区等载体空间,享受租税减免、低息贷款等政策红利,以及市场推广、资源对接、创业指导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让科研人员甩掉掣肘发展的“包袱”,在成果转化路上“轻装上阵”。

不仅如此,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还积极促进成果端与需求端“牵手”,由园区内企业结合自身需求出题,科技园遴选,在校师生揭榜挂帅进行技术攻关。通过“挂”出难题,“悬赏”解决,帮助企业更快找到攻克难关的“出口”,实现了创新需求与技术供给的“双向奔赴”。

从高校到企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技成果转化正为东丽区高质量发展“转”出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东丽区不断统筹整合资源,人才、创新平台、孵化载体、金融资本等创新要素、产业要素加速聚集,探索“社会投资+企业孵化”新模式,依托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执信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助力企业快速成长。“创新种子”正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养分,奔赴新质生产力的“星辰大海”。

聚焦市场强内功 “小巨人”抢占高地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不断创新突破。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不断创新突破。

面对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眼下,在东丽区,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重心瞄准科技创新,通过加大研发力度、攻坚关键核心技术,谋求新突破,提升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

2023年底,天津地铁11号线一期工程东段开通运营,天津“地铁家族”新成员正式亮相。您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个“高颜值”的新成员身上还有着“东丽制造”的影子。11号线列车由位于东丽区的天津中车唐车轨道车辆有限公司生产。车身采用了目前业内最先进的“激光焊”技术。

(天津唐车公司运用“激光焊”技术生产订单)

过去,车体采用传统点焊技术,车身外墙会留有凹凸不平的焊接点。采用“激光焊”技术后,车身表面光滑如镜,车体美观度大大提升,更关键的是,无需再进行喷涂作业,缩减了一道工序,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还更加环保。

“‘激光焊’是对焊接技术的革新。从2014年我们开始研究这项技术在不锈钢车体中的应用时,就瞄准了轻量化、高强度、美观、密封性强、噪音小的目标。研发的过程很苦,中间我们也走了不少弯路,从基础理论研究,运用实验设备探索,到通过样件验证,确定整车设计结构,整个过程就像在‘闯关打怪’。我们能做的,就是反复摸索、试验,想方设法攻克难题。好在努力都是值得的,我们最终在天津地铁4号线列车上首次应用‘激光焊’技术,填补了京津冀地区高端城轨车辆产品制造技术空白。”天津中车唐车轨道车辆有限公司国际焊接工程师邬瑞峰说。

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天津唐车公司聚焦高端装备产业,坚持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强化技术引领,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经过多年的创新探索,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90余项,拥有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话语能力。

科技创新结硕果,企业发展焕新春。2023年,天津唐车公司实现产值7.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天津唐车公司运用智能化设备提升生产效率)

用创新打破发展瓶颈,突破技术壁垒,掌握成功密码,天津唐车公司持续走在前的底气,正是来源于刻在骨子里的创新基因。

在东丽区,与天津唐车公司一样手握创新“密码”的企业已然成为“一片树林”。

近年来,东丽区持续完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天津市雏鹰—瞪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成长培育体系,形成区域创新雁阵式企业发展格局。

一系列“组合拳”下,“科创优势”加速转化成“发展胜势”。数据显示:东丽区现有天津市雏鹰企业467家、天津市瞪羚企业23家、天津市科技领军(培育)企业1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9家。2023年,东丽区R&D强度(研发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3.83%,位居全市前列,创新动能正加速释放。

自主创新带来了发展的韧性和后劲。在新赛道上,东丽区企业正跑出“加速度”,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协同创新求突破 “生力军”领跑未来

在东丽经开区成立天津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研究院;成立天津市院士专家协同创新中心与天津市新能源(储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近期,东丽区好消息频传。

在东丽经开区成立天津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研究院;成立天津市院士专家协同创新中心与天津市新能源(储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近期,东丽区好消息频传。

潮从创新涌,千帆向“新”行。东丽区在加强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上下功夫,搭平台,聚资源,产学研合作不断“扩军”、创新平台建设提质升级、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我们与天津大学国家储能平台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双方的合作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平高集团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平高储能深耕储能领域技术研发、产品制造)

在2023年的一次项目评审会上,平高储能与天津大学国家储能平台初次结缘。

一方是以储能为主营业务的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建立了从储能电池管理系统、能量转换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研发和核心产品制造,到系统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的全产业链条;一方是聚焦国家能源战略布局,整合高校和产业优质资源,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攻关三位于一体的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双方在储能技术领域有着共同话题。

从天津大学国家储能平台教授团队向平高储能征集研发项目需求,到企业在技术提升方面邀请教授团队进行指导把关,双方的缘分在一次次接触中加深。

基于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2023年5月,天津大学国家储能平台、平高集团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华明高新区三方坐到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也就是在这次座谈中,萌生了共建储能技术联合研究院的念头。

(华明高新区为企业提供多维服务)

达成初步意向后,华明高新区多维度为企业服务,牵线搭桥,积极促成校企双方开展产学研合作。

校企“同题答卷”,强强联合,协同攻关。2024年,储能技术联合研究院正聚焦储能装备系统、储能安全运维领域应用技术研究、产品研发等方面深入合作,在实验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协作、工程项目技术协作等方面发力,积极推动储能及相关领域技术与应用创新。

这是华明高新区以科技创新“源头活水”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的一个缩影。华明高新区持续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系统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积极对接高校科研机构,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信息,打造有利于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创新生态。

产业因“新”而活,新质生产力成势处,高质量发展动力足。新赛道,如何跑赢?东丽区的答案是——厚植沃土,向“新”而行。

东丽区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高水平研发平台,围绕全区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攻关,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国科医疗持续提升先进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集成能力)

爱思达航天科技和国科医疗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引领力,牵头上下游企业组建航空航天结构高端制造和生物质谱高端医疗装备2家天津市创新联合体,以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为导向,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区科技局局长刘伟强说:“科技创新永不止步。我们加快引进科技含量高、创新动力强的优质项目,壮大全区科技创新底盘;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实施新一轮创新型企业壮大工程,力争全年创新型主体数量增长10%以上;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向“新”图强,聚“链”成势。创新的种子一旦扎根产业的沃土,便会孕育出新动力。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企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落地有声……东丽区正不断书写向“新”出发的故事。(靳雅菲 孙琳 杨国静 赵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