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向“新”而行,東麗大地萬千氣象滿目“新”。研發人員奮力攻堅關鍵核心技術,實現“從0到1”的創新突破;更多科技成果得以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實現“從1到N”的成果轉化;資源深度對接融合,一批創新服務平臺加速湧現……東麗區創新熱潮湧動,激活了一池春水。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近看東麗,生機勃發,春山可望。2023年,東麗區累計評價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72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98家,創新主體規模不斷壯大,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更加凸顯;中國民航大學科技園、執信孵化器等18家創新創業載體厚植科創沃土,“創新種子”競相萌發……培育新質生產力,東麗區有基礎,有優勢。

循“新”出發,東麗區正以科技創新爲新質生產力加速奔湧蓄勢賦能,奔赴充滿無限希望的未來。

構築載體孵金蛋 “好苗子”茁壯成長

科技創新,孕育着新的可能。新技術、新領域、新動能……怎麼才能將這些新的可能變爲現實?東麗區做強創新孵化載體,暢通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科技成果完成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關鍵一躍”,讓科技成果真正實現價值,落地生“金”。

科技創新,孕育着新的可能。新技術、新領域、新動能……怎麼才能將這些新的可能變爲現實?東麗區做強創新孵化載體,暢通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科技成果完成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關鍵一躍”,讓科技成果真正實現價值,落地生“金”。

位於臨空經濟區的中國民航大學科技園就是這樣一個助推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的搖籃。這個於2021年投用的年輕科技園,見證了無數夢想起航。

抱着打造屬於中國自己的航空大數據的理想,2021年,中國民航大學副教授張召悅率領團隊入駐中國民航大學科技園,成立天津航大數據有限公司,希望將過往“基於北斗二代和移動網絡的多平臺低空域監視系統及方法”專利的研發成果,在民用航空領域落地轉化。

(搭建航空大數據平臺)

經過3年的努力,如今,依託企業在ADS-B(廣播式自動相關監視)領域的自主研發成果,航空大數據平臺初見雛形。走進企業,大屏幕上正以實時動態的形式,直觀展示民航航路網絡,平臺能同時監測到全國90%以上的飛機起降巡航過程,飛機所在經度、緯度和飛行高度、方位角、速度等信息一目瞭然。

2022年底,航大數據與中國鐵塔達成合作,藉助鐵塔布設近100個站點,基本實現了全國範圍內的覆蓋。一座座高高的鐵塔上,搭載了一個個只有筆記本電腦大小、不到10公斤重的ADS-B移動接收基站。這些站點會捕捉飛機飛行過程中發出的ADS-B信號,可實現對450公里範圍內飛機飛行信號的收集與過濾,實時上傳到企業自主搭建的航空服務器集羣上,進行後續的數據處理與挖掘分析。目前已實現每日數據接收量約20億條,每天可以處理上萬個航班的動態信息。

3年來,航大數據始終專注於空中交通設備與系統國產化研發、挖掘航空多元態勢技術,手握基於北斗的ADS-B機載收發機、國產化ADS-B地面接收機、星基ADS-B模擬源等多個核心產品,目前,在同類型產品中,市場佔有率達到30%,年產值突破1200萬元。

(航大數據員工組裝設備)

“我們是第一批入駐中國民航大學科技園的企業,這裏有民航領域的豐富資源,專業人才多,創新氛圍濃厚。科技園還給我們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從減免水電、房租費用,到利用各種活動幫助我們宣傳,擴大知名度,再到爲我們精準推送契合度高的專利成果,進行項目申報輔導,讓我們在科技成果轉化之路上越走越順,更有底氣。未來,我們的目標是成爲中國民航大學第一家上市公司。”天津航大數據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蔣凇榕說。

創新引領未來,孵化成就夢想。中國民航大學科技園聚焦民機安全性與適航、空域融合安全運行、未來機場與智能裝備、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通用航空與智能網聯五大領域,在聚資源、強轉化、孵優企、育人才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壘起“金窩”,孵出“金蛋”。截至2024年一季度,已轉化科技成果264件。

作爲大學科技園的後起之秀,中國民航大學科技園在成果轉化、企業孵化方面表現不俗。加速喚醒那些一度躺在實驗室裏的“睡美人”,助力研發團隊跨越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他們是如何做的?

一頭連着創新智慧,一頭牽着市場應用。中國民航大學科技園現有企業120多家,其中既包含中國民航大學教師團隊科技成果轉化落地企業,也包含在校生雙創項目落地企業。中國民航大學科技園把一系列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落地落細,採取“8515許可轉讓”“9505作價入股”兩種收益分配形式,所有知識產權不再爲學校獨有,許可轉讓收益的85%和以科技成果作價入股的95%劃歸個人,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中國民航大學科技園還練就一雙“慧眼”,在高校研發項目裏“挖寶”。依託專業評審團隊,對中國民航大學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進行梳理,從中篩選有潛力的“種子選手”,讓更多高質量的、有轉化應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上成果轉化之路。

(中國民航大學科技園)

中國民航大學科技園爲項目團隊提供完備的載體支持,讓他們免費使用公共實驗室、加工區等載體空間,享受租稅減免、低息貸款等政策紅利,以及市場推廣、資源對接、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讓科研人員甩掉掣肘發展的“包袱”,在成果轉化路上“輕裝上陣”。

不僅如此,中國民航大學科技園還積極促進成果端與需求端“牽手”,由園區內企業結合自身需求出題,科技園遴選,在校師生揭榜掛帥進行技術攻關。通過“掛”出難題,“懸賞”解決,幫助企業更快找到攻克難關的“出口”,實現了創新需求與技術供給的“雙向奔赴”。

從高校到企業,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科技成果轉化正爲東麗區高質量發展“轉”出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東麗區不斷統籌整合資源,人才、創新平臺、孵化載體、金融資本等創新要素、產業要素加速聚集,探索“社會投資+企業孵化”新模式,依託中國民航大學科技園、執信孵化器等創新創業載體助力企業快速成長。“創新種子”正汲取着源源不斷的養分,奔赴新質生產力的“星辰大海”。

聚焦市場強內功 “小巨人”搶佔高地

科技創新是企業的生命線。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唯有不斷創新突破。

科技創新是企業的生命線。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唯有不斷創新突破。

面對不斷升級的市場需求,眼下,在東麗區,越來越多的企業將重心瞄準科技創新,通過加大研發力度、攻堅關鍵核心技術,謀求新突破,提升市場競爭力。科技創新成爲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制勝法寶。

2023年底,天津地鐵11號線一期工程東段開通運營,天津“地鐵家族”新成員正式亮相。您可能不知道的是,這個“高顏值”的新成員身上還有着“東麗製造”的影子。11號線列車由位於東麗區的天津中車唐車軌道車輛有限公司生產。車身採用了目前業內最先進的“激光焊”技術。

(天津唐車公司運用“激光焊”技術生產訂單)

過去,車體採用傳統點焊技術,車身外牆會留有凹凸不平的焊接點。採用“激光焊”技術後,車身表面光滑如鏡,車體美觀度大大提升,更關鍵的是,無需再進行噴塗作業,縮減了一道工序,不僅能夠降低成本,還更加環保。

“‘激光焊’是對焊接技術的革新。從2014年我們開始研究這項技術在不鏽鋼車體中的應用時,就瞄準了輕量化、高強度、美觀、密封性強、噪音小的目標。研發的過程很苦,中間我們也走了不少彎路,從基礎理論研究,運用實驗設備探索,到通過樣件驗證,確定整車設計結構,整個過程就像在‘闖關打怪’。我們能做的,就是反覆摸索、試驗,想方設法攻克難題。好在努力都是值得的,我們最終在天津地鐵4號線列車上首次應用‘激光焊’技術,填補了京津冀地區高端城軌車輛產品製造技術空白。”天津中車唐車軌道車輛有限公司國際焊接工程師鄔瑞峯說。

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作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天津唐車公司聚焦高端裝備產業,堅持以自主創新爲驅動,強化技術引領,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經過多年的創新探索,已形成自主知識產權90餘項,擁有參與行業標準制定的話語能力。

科技創新結碩果,企業發展煥新春。2023年,天津唐車公司實現產值7.7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天津唐車公司運用智能化設備提升生產效率)

用創新打破發展瓶頸,突破技術壁壘,掌握成功密碼,天津唐車公司持續走在前的底氣,正是來源於刻在骨子裏的創新基因。

在東麗區,與天津唐車公司一樣手握創新“密碼”的企業已然成爲“一片樹林”。

近年來,東麗區持續完善“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天津市雛鷹—瞪羚—科技領軍(培育)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梯度成長培育體系,形成區域創新雁陣式企業發展格局。

一系列“組合拳”下,“科創優勢”加速轉化成“發展勝勢”。數據顯示:東麗區現有天津市雛鷹企業467家、天津市瞪羚企業23家、天津市科技領軍(培育)企業13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9家。2023年,東麗區R&D強度(研發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達3.83%,位居全市前列,創新動能正加速釋放。

自主創新帶來了發展的韌性和後勁。在新賽道上,東麗區企業正跑出“加速度”,邁向更廣闊的天地。

協同創新求突破 “生力軍”領跑未來

在東麗經開區成立天津高端醫療器械創新研究院;成立天津市院士專家協同創新中心與天津市新能源(儲能)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近期,東麗區好消息頻傳。

在東麗經開區成立天津高端醫療器械創新研究院;成立天津市院士專家協同創新中心與天津市新能源(儲能)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近期,東麗區好消息頻傳。

潮從創新湧,千帆向“新”行。東麗區在加強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上下功夫,搭平臺,聚資源,產學研合作不斷“擴軍”、創新平臺建設提質升級、科技創新生態持續優化。

“我們與天津大學國家儲能平臺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雙方的合作可以說是‘一見鍾情’!”平高集團儲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平高儲能深耕儲能領域技術研發、產品製造)

在2023年的一次項目評審會上,平高儲能與天津大學國家儲能平臺初次結緣。

一方是以儲能爲主營業務的天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建立了從儲能電池管理系統、能量轉換系統、能量管理系統等核心技術研發和核心產品製造,到系統工程建設、運行維護的全產業鏈條;一方是聚焦國家能源戰略佈局,整合高校和產業優質資源,集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攻關三位於一體的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雙方在儲能技術領域有着共同話題。

從天津大學國家儲能平臺教授團隊向平高儲能徵集研發項目需求,到企業在技術提升方面邀請教授團隊進行指導把關,雙方的緣分在一次次接觸中加深。

基於未來的廣闊發展前景,2023年5月,天津大學國家儲能平臺、平高集團儲能科技有限公司、華明高新區三方坐到一起,探討如何更好地促進產學研緊密合作。也就是在這次座談中,萌生了共建儲能技術聯合研究院的念頭。

(華明高新區爲企業提供多維服務)

達成初步意向後,華明高新區多維度爲企業服務,牽線搭橋,積極促成校企雙方開展產學研合作。

校企“同題答卷”,強強聯合,協同攻關。2024年,儲能技術聯合研究院正聚焦儲能裝備系統、儲能安全運維領域應用技術研究、產品研發等方面深入合作,在實驗平臺建設、科技創新協作、工程項目技術協作等方面發力,積極推動儲能及相關領域技術與應用創新。

這是華明高新區以科技創新“源頭活水”爲產業發展提供新動能的一個縮影。華明高新區持續加強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系統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源頭創新能力,積極對接高校科研機構,共享資源、技術和市場信息,打造有利於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的創新生態。

產業因“新”而活,新質生產力成勢處,高質量發展動力足。新賽道,如何跑贏?東麗區的答案是——厚植沃土,向“新”而行。

東麗區鼓勵龍頭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組建高水平研發平臺,圍繞全區產業發展需求開展技術攻關,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國科醫療持續提升先進醫療器械產業創新集成能力)

愛思達航天科技和國科醫療發揮專業優勢和行業引領力,牽頭上下游企業組建航空航天結構高端製造和生物質譜高端醫療裝備2家天津市創新聯合體,以重點產業鏈發展需求爲導向,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

區科技局局長劉偉強說:“科技創新永不止步。我們加快引進科技含量高、創新動力強的優質項目,壯大全區科技創新底盤;加快培育創新主體,實施新一輪創新型企業壯大工程,力爭全年創新型主體數量增長10%以上;加快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向“新”圖強,聚“鏈”成勢。創新的種子一旦紮根產業的沃土,便會孕育出新動力。創新資源加速集聚、企業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成果落地有聲……東麗區正不斷書寫向“新”出發的故事。(靳雅菲 孫琳 楊國靜 趙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