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5月19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5月17日发表了题为《有关中国关税的一个误入歧途的举动》的社论,编译如下:


拜登大幅度提高对华关税 资料图

在距离美国大选还剩6个月的时候,美国总统拜登本周表明,为了阻止前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他愿意把美国长期作为自由贸易倡导国的地位进一步置于危险之中。

拜登政府周二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主义措施,意在讨好蓝领工人和培育美国的工业基础。其中包括将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关税税率翻两番,将太阳能电池的关税加倍,并将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的关税提高两倍以上。现阶段尚不清楚这会带来哪些政治好处。但是对美国和全世界来说,这么做很可能弊大于利。

这些关税将提高电池制造商的成本,而这些制造商目前已难以承受高昂费用。其他制造业者也将因为成本上升而蒙受损失。从长远来看,关税节节上升将把美国产业界隔绝于竞争之外,进而阻碍创新和提高消费者成本。这还没有考虑中国的报复措施,而目前中国主宰着对于美国经济至关重要的供应链。

美国政府会辩解说,中国出口商品对于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和“芯片法案”培育本国的绿色和战略技术的努力是一种威胁。但一次次地追加关税并非答案。

首先,《通胀削减法案》和寻求促进美国半导体生产的“芯片法案”所规定的投资还受到了技能短缺、冗长的审批手续和政治不确定性的制约。其次,全球供应链以反应敏捷著称。在美国早先试图阻挡廉价太阳能电池板后,一些中国公司开始通过东南亚转售该产品。

不幸的是,这种政治逻辑可能还会驱使华盛顿征收更多关税:特朗普已经声称,他会对在墨西哥生产的中国汽车征收200%的关税。拜登的举动还将给欧洲带来压力,让其加以效仿,以免遭遇转而流向欧洲的中国产品大潮。这将有可能使关税祸端传播得更广、更远。

这些措施将打击美国本土的绿色转型,可能还会打击其他国家的绿色转型。

拜登的这种做法多半是为了营造观感。拜登的支持率——尤其是民众对他处理经济问题的信心——正在节节下滑。这些关税专门意在安抚美国腹地工业区(包括宾夕法尼亚和密歇根这两个摇摆州)的选民。这样的举措有可能把大选变成一场比拼对华强硬态度的竞标战。令人遗憾的是,在此过程中,全球增长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步不得不遭到挟持。(编译/曹卫国)

延伸阅读

媒体:美国对华贸易战升级 但中国已经不是5年前的中国

当地时间5月14日,美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五年后再度对华发起新的关税战,对产自中国,价值约180亿美元的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半导体等加征25%至100%的关税,企图以此扼杀中国相关产业。

此前,美国假惺惺地打着“落实旧金山愿景”的幌子,耶伦和布林肯先后来华访问,但都拿着“产能过剩”说事,实际上是为了加税进行摸底。尽管中国及国际上、甚至美国自己的经济学家,都给出了各种解释、辟谣,但美国政府依然不依不饶,最终仍以所谓的301调查复审报告为由,来加征高关税,以求在国际上能够名正言顺。

这就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在作祟,是美国泛政治化、泛国家安全化,将国内党争国际化的具体体现。

尽管中方对此早有准备,但我们还是要做好充分的分析和应对:在美国对华加征高达100%的关税后,中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是会被打压而一蹶不振?还是不受影响,美国只是挥出一计空拳而已?



2024年5月14日美对华新加征关税的商品和税率 作者制表

首先,美国加征高额关税本身就是典型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霸凌主义的做法。由于自身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医药等产业领域的竞争力下降,美国就竖起更高的关税壁垒以及非关税壁垒,试图通过竖起高门槛来打压中国的相关企业,降低中国相关产品的竞争力,以此保护美国的相关企业。

但实际上,5年多前美国对中国的钢铝等超过2500亿美元的产品加征5-25%不等的额外关税,并没有提升美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既没有帮助美国实现再工业化,也没有实现其产业链供应链的近岸化和友岸化的目标。

其次,美国把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国家安全化、泛工具化。为了赢得大选,美国民主党也是无所不用其极,特朗普宣称如若当选将向中国加征60%的高关税后,美国民主党拜登政府也迫不及待地打出中国牌,使出先下手为强的坏招,打着中国“产能过剩”的幌子,以中国没有完成所谓的301调查报告条款为由,提前对中国加征了更高的关税。美国把产业和产能与政治及安全挂钩,来全面加税和打压中国。这也是拜登为了在大选中与特朗普PK使出的应对措施,大选年国内没招就开始打中国牌。



1958-2024年3月美国通胀变化情况(CPI、核心CPI) 数据来源:FED、WIND,作者制图

但实际上,这种泛政治化、泛安全化、泛工具化的做法会反噬美国自身,当下的世界早已经不是封闭的世界,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任何国家在打压别人的同时一定会反噬自身。

五年间,美国对华两千多亿美元商品所加征的关税,最后几乎全都由美国消费者买单,美国也由此遭遇了高达9.1%的四十年不遇的高通胀,甚至将通胀输出到了欧洲。如果不釜底抽薪降低关税,美国的通胀难控。通胀难控,高利率就难降,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就会不断积累,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上。

而且我们也看到了,高通胀带来的高利率在去年引发了硅谷银行等的破产倒闭,今年是纽约社区银行暴雷,黎明前的黑暗到底还要多久,仍需拭目以待。



1982年9月1日-2024年5月14日美国长短期收益率倒挂严重 数据来源:FED、WIND,作者制图

再者,打着“产能过剩”的幌子进行炒作,以实施对华打压,既占不理,也会害了自身。美国宣称中国“产能过剩”,但就连经济学家出身的美国财长耶伦对此都难以启齿,在结束六天访华时的答记者问上,一再被国内外媒体问及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每次她都皱着眉头语无伦次。实际上这就显示了谎话很难圆,自己都难以说服自己,更无法让别人相信。

而从现实来看,无论从供给侧还是需求侧,无论从总量上还是结构上,中国都不存在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过剩问题。有的只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竞争力太强了,超过了一些国家的产业,就被“产能过剩”了!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仅占全国产量的不足15%,而德国生产的汽车75%用于出口,韩国生产的汽车70%用于出口,日本生产的汽车50%用于出口。作为全球分工日益细化的汽车产业,讨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问题本身就是违背规律和现实的。依据所谓301调查报告以及所谓的复审征税,早就被WTO判定为违法。



中国、德国、韩国、日本汽车大国汽车出口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各国统计局,作者制图

最后,美国的这些做法,我们似曾相识,结果却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境地。美国本质上是想按照对日本的贸易战来实施对华打压,上世纪当日本经济实力快要追赶上美国之时,美国从纺织到钢铁,从家电到半导体,发起了日美贸易战,对日本的部分产品征收100%的高关税。美国此番想重演日美贸易战的“辉煌”,企图让中国如同日本一样经历失去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但是美国忘记了,此一时非彼一时也!不仅中日之间的政治体制、市场体量有着巨大区别,世界格局也在发生着百年变局,科技创新早已一日千里。

中日的本质区别,不仅在于经济体量,中国GDP超日本四倍,也不仅在于中国庞大规模的市场,东方不亮西方亮,中国是超过12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正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覆盖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忘记了当下的全球化都到你家门口了,还想靠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来提高自己打压别人,最终只能是自己受伤了。

最为关键的还不止于此,中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已连续十多年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2.64%。原来贸易的发展格局有“美国技术”+“中国市场”的互补优势,美国聚焦在基础研究的0-1上,而中国则聚焦在产业创新的1-100上。

由于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快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世界第一的制造能力,中国的制造业占比超过美国、德国、日本等七国集团总和。美国打压中国将只会加快催生中国的自主技术创新,使得世界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技术”+“中国产品”+“中国市场”,逐步演变为“中国技术”+“世界市场”,因为没有市场的技术就是无用的技术,这样的技术创新就是闭门造车。

而“中国技术”+“世界市场”格局一旦形成,美国就将成为孤家寡人,使得自己脱离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美国通过所谓的脱钩断链、去风险化的结果只能是让美国自己出局,而不可能靠打压他人获得自己的成功。



1985-2024年3月中美进出口及逆差额发展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WIND,作者制图

美国对华发起的新一轮关税战,可能还不会就此止步。根据以往经验,美国未来还会继续加征关税,但无论如何这都只是一计空拳,都是在做无用功,因为美国从来就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市场,而且会导致美国在中国贸易伙伴中的地位快速下降。2023年中美贸易大幅下降,未来美国将从这个贸易伙伴的第三位进一步跌落,而且“美国技术”+“中国市场”一旦被“中国技术”+“中国市场”所替代,美国不是失去中国的问题,而是会失去世界。

来而无往非礼也。加征高关税还会引发中国企业及相关产业,从法律到贸易规则的全面反击。个案是用法律武器,产业层面会遭受WTO的上诉和处理;而从WTO官网上看,美国被告的数量超过欧盟几乎所有国家,并且几乎都以败诉告终。

所以说美国对华发起新贸易战,恐怕只是在做无用功,因为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市场,而钢铝方面,中国对美出口也是微乎其微。不仅如此,美国的制裁还会伤及自身,因为中国会反击,关税战这个拳头本身就有反作用力,会反弹至美国自身。

美国再次加征关税已不仅是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而完全是霸凌主义的做法。在中国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向第一大经济体上升的过程中,遇到类似的打压是不可避免的。针对美国的此番举动,我们的企业需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除了进一步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之外,还要拿起法律武器、贸易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还需要积极参与和投身于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的制定当中。伴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出口的将不只是产品,只有掌握了规则、标准制定权的企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