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19日報道 英國《金融時報》5月17日發表了題爲《有關中國關稅的一個誤入歧途的舉動》的社論,編譯如下:


拜登大幅度提高對華關稅 資料圖

在距離美國大選還剩6個月的時候,美國總統拜登本週表明,爲了阻止前總統特朗普重返白宮,他願意把美國長期作爲自由貿易倡導國的地位進一步置於危險之中。

拜登政府週二出臺了一系列保護主義措施,意在討好藍領工人和培育美國的工業基礎。其中包括將中國電動汽車進口關稅稅率翻兩番,將太陽能電池的關稅加倍,並將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的關稅提高兩倍以上。現階段尚不清楚這會帶來哪些政治好處。但是對美國和全世界來說,這麼做很可能弊大於利。

這些關稅將提高電池製造商的成本,而這些製造商目前已難以承受高昂費用。其他製造業者也將因爲成本上升而蒙受損失。從長遠來看,關稅節節上升將把美國產業界隔絕於競爭之外,進而阻礙創新和提高消費者成本。這還沒有考慮中國的報復措施,而目前中國主宰着對於美國經濟至關重要的供應鏈。

美國政府會辯解說,中國出口商品對於美國通過《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法案”培育本國的綠色和戰略技術的努力是一種威脅。但一次次地追加關稅並非答案。

首先,《通脹削減法案》和尋求促進美國半導體生產的“芯片法案”所規定的投資還受到了技能短缺、冗長的審批手續和政治不確定性的制約。其次,全球供應鏈以反應敏捷著稱。在美國早先試圖阻擋廉價太陽能電池板後,一些中國公司開始通過東南亞轉售該產品。

不幸的是,這種政治邏輯可能還會驅使華盛頓徵收更多關稅:特朗普已經聲稱,他會對在墨西哥生產的中國汽車徵收200%的關稅。拜登的舉動還將給歐洲帶來壓力,讓其加以效仿,以免遭遇轉而流向歐洲的中國產品大潮。這將有可能使關稅禍端傳播得更廣、更遠。

這些措施將打擊美國本土的綠色轉型,可能還會打擊其他國家的綠色轉型。

拜登的這種做法多半是爲了營造觀感。拜登的支持率——尤其是民衆對他處理經濟問題的信心——正在節節下滑。這些關稅專門意在安撫美國腹地工業區(包括賓夕法尼亞和密歇根這兩個搖擺州)的選民。這樣的舉措有可能把大選變成一場比拼對華強硬態度的競標戰。令人遺憾的是,在此過程中,全球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進步不得不遭到挾持。(編譯/曹衛國)

延伸閱讀

媒體:美國對華貿易戰升級 但中國已經不是5年前的中國

當地時間5月14日,美國在中美貿易摩擦五年後再度對華髮起新的關稅戰,對產自中國,價值約180億美元的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半導體等加徵25%至100%的關稅,企圖以此扼殺中國相關產業。

此前,美國假惺惺地打着“落實舊金山願景”的幌子,耶倫和布林肯先後來華訪問,但都拿着“產能過剩”說事,實際上是爲了加稅進行摸底。儘管中國及國際上、甚至美國自己的經濟學家,都給出了各種解釋、闢謠,但美國政府依然不依不饒,最終仍以所謂的301調查複審報告爲由,來加徵高關稅,以求在國際上能夠名正言順。

這就是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在作祟,是美國泛政治化、泛國家安全化,將國內黨爭國際化的具體體現。

儘管中方對此早有準備,但我們還是要做好充分的分析和應對:在美國對華加徵高達100%的關稅後,中國相關產業的競爭力是會被打壓而一蹶不振?還是不受影響,美國只是揮出一計空拳而已?



2024年5月14日美對華新加徵關稅的商品和稅率 作者製表

首先,美國加徵高額關稅本身就是典型的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霸凌主義的做法。由於自身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醫藥等產業領域的競爭力下降,美國就豎起更高的關稅壁壘以及非關稅壁壘,試圖通過豎起高門檻來打壓中國的相關企業,降低中國相關產品的競爭力,以此保護美國的相關企業。

但實際上,5年多前美國對中國的鋼鋁等超過2500億美元的產品加徵5-25%不等的額外關稅,並沒有提升美國相關產業的競爭力,既沒有幫助美國實現再工業化,也沒有實現其產業鏈供應鏈的近岸化和友岸化的目標。

其次,美國把經貿問題泛政治化、泛國家安全化、泛工具化。爲了贏得大選,美國民主黨也是無所不用其極,特朗普宣稱如若當選將向中國加徵60%的高關稅後,美國民主黨拜登政府也迫不及待地打出中國牌,使出先下手爲強的壞招,打着中國“產能過剩”的幌子,以中國沒有完成所謂的301調查報告條款爲由,提前對中國加徵了更高的關稅。美國把產業和產能與政治及安全掛鉤,來全面加稅和打壓中國。這也是拜登爲了在大選中與特朗普PK使出的應對措施,大選年國內沒招就開始打中國牌。



1958-2024年3月美國通脹變化情況(CPI、核心CPI) 數據來源:FED、WIND,作者製圖

但實際上,這種泛政治化、泛安全化、泛工具化的做法會反噬美國自身,當下的世界早已經不是封閉的世界,不可能孤立地發展,任何國家在打壓別人的同時一定會反噬自身。

五年間,美國對華兩千多億美元商品所加徵的關稅,最後幾乎全都由美國消費者買單,美國也由此遭遇了高達9.1%的四十年不遇的高通脹,甚至將通脹輸出到了歐洲。如果不釜底抽薪降低關稅,美國的通脹難控。通脹難控,高利率就難降,債務風險和金融風險就會不斷積累,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頭上。

而且我們也看到了,高通脹帶來的高利率在去年引發了硅谷銀行等的破產倒閉,今年是紐約社區銀行暴雷,黎明前的黑暗到底還要多久,仍需拭目以待。



1982年9月1日-2024年5月14日美國長短期收益率倒掛嚴重 數據來源:FED、WIND,作者製圖

再者,打着“產能過剩”的幌子進行炒作,以實施對華打壓,既佔不理,也會害了自身。美國宣稱中國“產能過剩”,但就連經濟學家出身的美國財長耶倫對此都難以啓齒,在結束六天訪華時的答記者問上,一再被國內外媒體問及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每次她都皺着眉頭語無倫次。實際上這就顯示了謊話很難圓,自己都難以說服自己,更無法讓別人相信。

而從現實來看,無論從供給側還是需求側,無論從總量上還是結構上,中國都不存在新能源汽車的產能過剩問題。有的只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競爭力太強了,超過了一些國家的產業,就被“產能過剩”了!

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僅佔全國產量的不足15%,而德國生產的汽車75%用於出口,韓國生產的汽車70%用於出口,日本生產的汽車50%用於出口。作爲全球分工日益細化的汽車產業,討論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問題本身就是違背規律和現實的。依據所謂301調查報告以及所謂的複審徵稅,早就被WTO判定爲違法。



中國、德國、韓國、日本汽車大國汽車出口佔比情況 數據來源:各國統計局,作者製圖

最後,美國的這些做法,我們似曾相識,結果卻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境地。美國本質上是想按照對日本的貿易戰來實施對華打壓,上世紀當日本經濟實力快要追趕上美國之時,美國從紡織到鋼鐵,從家電到半導體,發起了日美貿易戰,對日本的部分產品徵收100%的高關稅。美國此番想重演日美貿易戰的“輝煌”,企圖讓中國如同日本一樣經歷失去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但是美國忘記了,此一時非彼一時也!不僅中日之間的政治體制、市場體量有着巨大區別,世界格局也在發生着百年變局,科技創新早已一日千里。

中日的本質區別,不僅在於經濟體量,中國GDP超日本四倍,也不僅在於中國龐大規模的市場,東方不亮西方亮,中國是超過12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正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覆蓋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更爲重要的是,美國忘記了當下的全球化都到你家門口了,還想靠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來提高自己打壓別人,最終只能是自己受傷了。

最爲關鍵的還不止於此,中國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國已連續十多年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一,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過2.64%。原來貿易的發展格局有“美國技術”+“中國市場”的互補優勢,美國聚焦在基礎研究的0-1上,而中國則聚焦在產業創新的1-100上。

由於有龐大的市場需求和快速的創新能力,尤其是世界第一的製造能力,中國的製造業佔比超過美國、德國、日本等七國集團總和。美國打壓中國將只會加快催生中國的自主技術創新,使得世界逐步發展成爲“中國技術”+“中國產品”+“中國市場”,逐步演變爲“中國技術”+“世界市場”,因爲沒有市場的技術就是無用的技術,這樣的技術創新就是閉門造車。

而“中國技術”+“世界市場”格局一旦形成,美國就將成爲孤家寡人,使得自己脫離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從博弈論的角度看,從比較優勢的角度來看,美國通過所謂的脫鉤斷鏈、去風險化的結果只能是讓美國自己出局,而不可能靠打壓他人獲得自己的成功。



1985-2024年3月中美進出口及逆差額髮展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美國商務部、WIND,作者製圖

美國對華髮起的新一輪關稅戰,可能還不會就此止步。根據以往經驗,美國未來還會繼續加徵關稅,但無論如何這都只是一計空拳,都是在做無用功,因爲美國從來就不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目標市場,而且會導致美國在中國貿易伙伴中的地位快速下降。2023年中美貿易大幅下降,未來美國將從這個貿易伙伴的第三位進一步跌落,而且“美國技術”+“中國市場”一旦被“中國技術”+“中國市場”所替代,美國不是失去中國的問題,而是會失去世界。

來而無往非禮也。加徵高關稅還會引發中國企業及相關產業,從法律到貿易規則的全面反擊。個案是用法律武器,產業層面會遭受WTO的上訴和處理;而從WTO官網上看,美國被告的數量超過歐盟幾乎所有國家,並且幾乎都以敗訴告終。

所以說美國對華髮起新貿易戰,恐怕只是在做無用功,因爲美國根本就不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目標市場,而鋼鋁方面,中國對美出口也是微乎其微。不僅如此,美國的制裁還會傷及自身,因爲中國會反擊,關稅戰這個拳頭本身就有反作用力,會反彈至美國自身。

美國再次加徵關稅已不僅是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的體現,而完全是霸凌主義的做法。在中國從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向第一大經濟體上升的過程中,遇到類似的打壓是不可避免的。針對美國的此番舉動,我們的企業需要採取積極有效措施,除了進一步提高自身產品競爭力之外,還要拿起法律武器、貿易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切身利益,還需要積極參與和投身於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的制定當中。伴隨着中國的崛起,我們出口的將不只是產品,只有掌握了規則、標準制定權的企業,纔會立於不敗之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