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海东日报

帝国兴衰的全景呈现

——读《逝去的帝国契丹》

□邓勤

契丹是生活在中国东北、内蒙古东部的草原游牧民族。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契丹帝国,即“辽朝”。契丹曾一度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中国”的代名词,相传15世纪末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想要去往东方寻找传说中的契丹。直至今日,在俄语、希腊语、波斯语、阿拉伯语等语言中,仍将中国称为“契丹”。如今,契丹帝国早已灭亡。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契丹已经融入了华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此外,一部分契丹人散落在中亚、西亚等地,多与当地民族融合。

历史博士宇信潇认为,契丹帝国充分吸取了之前众多游牧民族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不再采取单一的制度治理国家,而是采取“因俗而治”的方针,首创草原帝国“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史书记载契丹帝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即沿用游牧民族的传统习俗治理包括契丹族在内的草原游牧民族,并仿效中国唐宋制度治理汉人、渤海人居住的农耕地区。契丹帝国的一国多制、因俗而治,为亚欧大陆北部草原文明与南部农耕文明的融合探索出了新的道路,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宇信潇出版的《逝去的帝国契丹》(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包括“逐鹿中原:辽宋和战与契丹帝国走向鼎盛”等七章,不仅全面梳理了契丹民族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帝国再到破灭的兴衰历程,更从国家治理、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契丹帝国兴盛的原因,以及其国家治理模式对后世的影响,展现了契丹帝国对中华文明传播的贡献、对丝绸之路的贡献以及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贡献。

作者指出,契丹帝国给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生动的故事。关于历代帝王,不仅有雄韬伟略、开创帝业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还有每天睡16个小时以上却仍能顺利执政19年的“睡王”辽穆宗耶律璟;关于历代太后,不仅有为集权于一身而自断手腕的述律太后,还有在小说《杨家将》中被塑造得阴狠毒辣、在历史上却辅佐丈夫、儿子开创盛世的承天萧太后;关于历代名将,不仅有两败宋军的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还有称雄中亚、令契丹帝国起死回生的耶律大石等等。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关于契丹和大宋之间的关系,相信国人都记得澶渊之盟。这是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一方面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输金纳绢以求辽朝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索取,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对辽国而言,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作者认为,虽然澶渊之盟开启了宋辽之间的百年和平,有利于百姓休养生息,但由于武备松弛,加之冗官、冗兵、冗员等因素的叠加,致使北宋积贫积弱,最终招致了靖康之耻,惨败于女真建立的金国。而契丹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其残余势力被迫西迁,在西域苟延残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