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海東日報

帝國興衰的全景呈現

——讀《逝去的帝國契丹》

□鄧勤

契丹是生活在中國東北、內蒙古東部的草原遊牧民族。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了契丹帝國,即“遼朝”。契丹曾一度成爲西方人心目中“中國”的代名詞,相傳15世紀末哥倫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想要去往東方尋找傳說中的契丹。直至今日,在俄語、希臘語、波斯語、阿拉伯語等語言中,仍將中國稱爲“契丹”。如今,契丹帝國早已滅亡。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契丹已經融入了華夏民族,成爲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此外,一部分契丹人散落在中亞、西亞等地,多與當地民族融合。

歷史博士宇信瀟認爲,契丹帝國充分吸取了之前衆多遊牧民族國家的經驗和教訓,不再採取單一的制度治理國家,而是採取“因俗而治”的方針,首創草原帝國“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史書記載契丹帝國“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即沿用遊牧民族的傳統習俗治理包括契丹族在內的草原遊牧民族,並仿效中國唐宋制度治理漢人、渤海人居住的農耕地區。契丹帝國的一國多制、因俗而治,爲亞歐大陸北部草原文明與南部農耕文明的融合探索出了新的道路,也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宇信瀟出版的《逝去的帝國契丹》(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包括“逐鹿中原:遼宋和戰與契丹帝國走向鼎盛”等七章,不僅全面梳理了契丹民族從起源到統一多民族帝國再到破滅的興衰歷程,更從國家治理、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契丹帝國興盛的原因,以及其國家治理模式對後世的影響,展現了契丹帝國對中華文明傳播的貢獻、對絲綢之路的貢獻以及對整個世界歷史發展的貢獻。

作者指出,契丹帝國給後世留下了許許多多生動的故事。關於歷代帝王,不僅有雄韜偉略、開創帝業的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還有每天睡16個小時以上卻仍能順利執政19年的“睡王”遼穆宗耶律璟;關於歷代太后,不僅有爲集權於一身而自斷手腕的述律太后,還有在小說《楊家將》中被塑造得陰狠毒辣、在歷史上卻輔佐丈夫、兒子開創盛世的承天蕭太后;關於歷代名將,不僅有兩敗宋軍的耶律休哥、耶律斜軫,還有稱雄中亞、令契丹帝國起死回生的耶律大石等等。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關於契丹和大宋之間的關係,相信國人都記得澶淵之盟。這是宋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接受求和的結果。對宋而言,一方面幽雲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輸金納絹以求遼朝不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索取,以金錢換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對遼國而言,卻是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佔了大便宜,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作者認爲,雖然澶淵之盟開啓了宋遼之間的百年和平,有利於百姓休養生息,但由於武備鬆弛,加之冗官、冗兵、冗員等因素的疊加,致使北宋積貧積弱,最終招致了靖康之恥,慘敗於女真建立的金國。而契丹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裏去,其殘餘勢力被迫西遷,在西域苟延殘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