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玉溪日报

玉溪“无声饭店”:

让一名残运会冠军重拾生活热情

罗娟(右)在和员工交流。

罗瑞(右二)给员工盛饭。

罗瑞(前)在为顾客烤肉串。

顾客在“无声饭店”就餐。□ 新华社记者 岳冉冉 胡超 文/图

在玉溪市有一家“无声饭店”,除了餐厅创办人罗娟,老板罗瑞和店里员工都是听障人士。姐姐开店的初衷是为了让弟弟振作,自2018年开业以来,这个饭店为40多位听障人士提供了就业机会,更是疗愈了不少健全人。

罗瑞,今年39岁,3岁时因病成为聋哑人,当大厨前是一名跨栏运动员,曾在2007年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T60级400米、T60级800米、T60级400米栏“三料”冠军,他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运动生涯共拿到50多块奖牌。

说起弟弟的过去,41岁的二姐罗娟特别自豪:“他那时可帅了,1米83,八块腹肌。”

2015年,罗瑞退役、结婚生子,之后他的人生遭遇重创,离异、大姐和母亲先后离世。他消沉,整日躺着不吃不喝,年迈的父亲找到罗娟说:“你要救你弟!”罗娟红了眼眶……原本在云南红河州经营饭店的她,决定回到玉溪带着弟弟干餐饮,姐弟俩在夜市摆起烧烤摊,罗瑞渐渐对做饭产生了兴趣。

他跟着姐夫学习煎炒卤煮,很快找到了当大厨的感觉。2018年8月8日,姐弟俩的“无声饭店”开业。罗瑞在特殊学校的朋友前来投奔,“一个小店怎么养活那么多人?”姐姐犯了难,罗瑞却很仗义,他知道听障人士找工作难,就想带着大家一起干。姐弟俩跟大伙商量:“为了确保每个人都有工资,薪酬略低一些,包吃包住。”

听障人士做餐饮,最大的障碍是与顾客沟通。一开始客人的点餐信息、饮食禁忌,员工听不见,只能靠罗娟,但罗娟不会手语,只好亲力亲为,员工们帮不上忙,只能干着急,罗娟赶紧学起手语,金针菇、鸡脚筋、里脊肉……每种食材的手语表达她都认真记。很快,她就能和大家简单交流,员工们也逐渐明白了客人所需。罗娟开始教大家餐桌礼仪,倒水不能太满、倒三分之二杯、拿杯子要避免碰到杯口……员工们学得很认真,因为大家知道,这些琐碎的细节是他们立足的技能。

罗娟是员工与客人沟通的唯一桥梁,她总是跑进跑出,先与客人交流,再用手语告诉大家。大伙心疼她,为了减少她的跑动,大家给罗娟买了一支激光笔,只要罗娟按出光束,员工就知道罗娟在召唤。

每天上午10点,姐弟俩会到两个菜场买菜,挑选最新鲜的食材,连肉铺老板都说:“他们很挑剔,要选最好的肉。”回去后,大家洗菜、择菜、穿串……为18点的营业做准备。17点,饭店所有人围坐一桌吃饭,那是大家最惬意的时光,罗瑞总是想办法逗大家笑,因为一个小时之后,将是饭店最忙碌的时段。

罗娟很“护犊”,一旦顾客流露出歧视的眼神或动作,她就自己上,再不让员工去服务,“哪怕失去客人,我也不会让他们受一点委屈!”听障人士开餐馆真能养活自己?很多食客带着疑惑来店里,没想到尝过之后一致称赞,饭店不仅服务好,味道更是一绝,“无声饭店”渐渐声名远扬。

让罗娟没想到的是,一些食客不仅来吃饭,还来疗愈。有家长带着叛逆期的孩子来店里,罗瑞会打着手语鼓励孩子:“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还有一个小伙,连续来了两个月,每天一瓶啤酒、一盘烧豆腐,一坐就是一个小时,他不说话,只是看着员工们忙。半年后,小伙带着朋友再次出现,他告诉罗娟,半年前自己经历了人生低谷,是这群听障人士努力工作的样子,感动和治愈了他。

如今,罗瑞已经再婚,宝宝已经能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一家人好才是最好的!”看着罗瑞一家生活幸福,罗娟觉得已经完成了父亲的心愿。“我以前的金牌是在田径赛场获得的,如今宝宝是我新赛道上的金牌!未来我想开更大的店,与更多听障人士一起工作!”罗瑞比画着,姐姐翻译着……

他们的眼里满是默契,心里尽是甜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