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劳动报

数字检测守护“幸福通途”

——上海建科“人工智能桥隧数字检测”创新成果

现场工作人员操纵上海建科创新成果“小黄车”进行隧道检测。 ■受访对象供图

日前,上海建科集团下属建科院交通市政职工创新团队申报的“人工智能驱动的桥隧数字化检测技术、装备和系统”一举斩获上海职工科技创新届的“奥斯卡”大奖——“上海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立足交通市政领域,上海建科职工长期致力于用科技创新保障城市基本功能的“生命线”,形成了以新技术、硬装备和大系统为载体的桥隧检测监测“新质生产力”,用数智技术守卫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用心呵护好人民群众的“幸福通途”。

在上海建科重点科研项目的持续支持下,团队聚焦既有桥隧基础设施运维中的痛点问题开展科研攻坚,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制约,引领行业发展。针对传统人工定点架站测量的方式效率低下、无法满足上海城市超大规模地下轨交运维安全监测的需求,持续研发形成了国内领先的盾构隧道三维激光扫描检测系统装备系列。这套被昵称为“小黄车”的设备,可利用地铁轨道快速移动,并自动且快速地实现隧道全断面扫描、隧道环缝自动识别、管片收敛精确计算、隧道病害清晰显示,工作效率提高了近十倍,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为解决传统管养方式效率低、风险预判不足等问题,团队积极探索智慧管养模式,运用一系列新质科技手段让桥隧运营管理工作从“人管”转变为“智管”。全新打造的数智检测产品“桥智检”,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三维可视化桥梁病害采集评估系统解决方案,提升整体工作效率超过50%;并借此提出了数字化交付的创新模式,将过去沉默在文本中的数据以鲜活的方式呈现给管理者,有力支撑了桥隧运营决策的及时性和科学性。

目前,上海建科桥隧技术相关创新成果已服务了上海超500公里的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1/4的桥梁检测任务,成功应用于上海东海大桥、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嘉闵高架、轨道交通4-8-11-13-15号线等百余个项目,并推广到浙江、安徽、湖北、天津、山东等地桥隧检测服务中,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劳动报记者 王海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