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沈 峰

近日,由三门县卫生健康局主导新增的77台自动体外除颤仪已全部安装完毕,并投放于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简称AED,是设置于公共场所供非专业人士专门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一种医疗设备,被誉为心脏骤停患者的“救命神器”。(5月19日《台州日报》)

近年来,因心脏骤停导致心源性猝死的悲剧时有发生。数据显示,在我国心脏骤停每年夺走超过54万人的生命,平均每分钟就会有一个人不幸倒下,而且大多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地方,比如公共场所和家中。AED可以自动分析心跳骤停伤患的心电图,并在需要时给予电击,是非专业医疗人员也可以用来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救命神器”。因此,三门县新增77台“急救神器”,对于呵护市民生命安全有着积极意义。

医学科学证明,在心脏骤停的4分钟内,使用AED电击除颤是抢救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能够大大提高挽救生命的概率,由此AED的安装和推广也备受关注。然而,据媒体调查发现,公众对AED的认知水平不高,不会使用、不敢使用的情况普遍存在。由于目前大众对于急救知识认知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AED的推进开展。如很多人认为心脏骤停这毕竟是偶然事件,跟自己没关系,急救意识淡薄,没有参与过相关培训;还有的人就算接受过正规培训,但是没有巩固培训知识,遇到突发情况仍无法操作。

显然,设备配置不足、急救知识普及度不高、施救者心存顾虑等因素,都是推广AED所面临的障碍。如果说AED是挽救生命的利器,健全的急救体系则是覆盖更广泛的保护网。在这张网上,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只有人人都有救人能力,人人才有获救机会”。就此而言,各地在公共场合配置AED的同时,还需要长期开展包括心肺复苏术、心脏除颤器使用等急救知识培训,提升市民群众应急救护的意识和能力。

从现实需要来看,急救应该成为每个人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生存技能。这就要加大对普通公民的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健康素养。在发达国家,接受过基本急救技术培训的民众被称为“第一急救员”。因为不管任何意外发生,第一个到达现场的不一定是医护人员,可能是普通市民。危急时刻单纯等待医疗救护人员到场施救,很可能会使伤病人员失去救治的希望。

此外,还应保护救助人的救人意愿。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明确,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在现实中,有关部门和机构也应当加大普法宣传力度、积极褒奖见义勇为行为,努力打消救助人的疑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