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台州日報

沈 峯

近日,由三門縣衛生健康局主導新增的77臺自動體外除顫儀已全部安裝完畢,並投放於人流量較大的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儀簡稱AED,是設置於公共場所供非專業人士專門用於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一種醫療設備,被譽爲心臟驟停患者的“救命神器”。(5月19日《台州日報》)

近年來,因心臟驟停導致心源性猝死的悲劇時有發生。數據顯示,在我國心臟驟停每年奪走超過54萬人的生命,平均每分鐘就會有一個人不幸倒下,而且大多發生在醫院以外的地方,比如公共場所和家中。AED可以自動分析心跳驟停傷患的心電圖,並在需要時給予電擊,是非專業醫療人員也可以用來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救命神器”。因此,三門縣新增77臺“急救神器”,對於呵護市民生命安全有着積極意義。

醫學科學證明,在心臟驟停的4分鐘內,使用AED電擊除顫是搶救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能夠大大提高挽救生命的概率,由此AED的安裝和推廣也備受關注。然而,據媒體調查發現,公衆對AED的認知水平不高,不會使用、不敢使用的情況普遍存在。由於目前大衆對於急救知識認知程度不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AED的推進開展。如很多人認爲心臟驟停這畢竟是偶然事件,跟自己沒關係,急救意識淡薄,沒有參與過相關培訓;還有的人就算接受過正規培訓,但是沒有鞏固培訓知識,遇到突發情況仍無法操作。

顯然,設備配置不足、急救知識普及度不高、施救者心存顧慮等因素,都是推廣AED所面臨的障礙。如果說AED是挽救生命的利器,健全的急救體系則是覆蓋更廣泛的保護網。在這張網上,每個人都是一個節點,“只有人人都有救人能力,人人才有獲救機會”。就此而言,各地在公共場合配置AED的同時,還需要長期開展包括心肺復甦術、心臟除顫器使用等急救知識培訓,提升市民羣衆應急救護的意識和能力。

從現實需要來看,急救應該成爲每個人基本的生活常識和生存技能。這就要加大對普通公民的急救知識技能培訓,提升健康素養。在發達國家,接受過基本急救技術培訓的民衆被稱爲“第一急救員”。因爲不管任何意外發生,第一個到達現場的不一定是醫護人員,可能是普通市民。危急時刻單純等待醫療救護人員到場施救,很可能會使傷病人員失去救治的希望。

此外,還應保護救助人的救人意願。其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明確,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爲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在現實中,有關部門和機構也應當加大普法宣傳力度、積極褒獎見義勇爲行爲,努力打消救助人的疑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