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老城焕发新生,商户“一铺难求”

“网红”南湖,何以“长红”

□ 本报记者 鹿琳 通讯员 建宣

“你好,来一杯2号路拿铁。”5月11日中午,南京市建邺区南湖咖啡厅,被社交媒体“种草”的浙江游客李雯雯拎着行李,出了车站直接来“打卡”。“提前做过攻略,这款咖啡是用麦乳精搭配坚果意式浓缩,想来尝一下80年代的味道。”

南湖地区并非南京某个行政区,其指代的是水西门外,以南湖东路延伸出的一个地区范围。1982年,南京为解决回城人员居住问题,在该地区建造了南湖新村,是当时江苏省规模最大、配套最齐全的新型住宅区。时代变迁中,人流密集的南湖地区发展出独特的市井小吃街区,成为南京独特空间地标的同时,也逐渐出现环境脏乱、配套设施老化等问题。

为留住城市记忆,焕发老城新生,建邺区将南湖地区的核心道路南湖东路列为重点项目,对周边进行更新改造。一期项目于2021年10月推出,二期项目去年1月开街。两年半以来,该地区夜间人流量平均增加约30%,复古又新潮的“城市烟火博物馆”在社交媒体“长红”至今。

南湖东路的“流量”从何而来,对城市更新有何启示?一起点击“网红”南湖的“长红密码”。

原设计师担当专家评审

去年1月原址重开的南湖咖啡厅是李雯雯当天的首个“目的地”。店内正在进行的“开门有喜”展览,展陈了80年代的结婚照、结婚证、家居摆设等。等待咖啡的间隙,李雯雯将镜头不断对准年代感老物件,频繁按下快门。按照她的“Citywalk”地图,当天她还将沿南湖东路,挨个打卡文体村门牌、13路公交车站、大白兔奶糖饼干墙、杨记面馆、安家桂花汤圆等逛吃地点。

“南湖地区是南京城市建设和居住史的里程碑。据不完全统计,这里居住过4代、五六十万人。当年很多年轻人到南京找工作的第一站就在南湖,南京本地人几乎都有亲戚住在南湖,这里承载着南京的时代记忆。”项目负责人李帆坦言,对于这样一个有些“特殊”的区域,城市更新的关键在于留住区域的烟火气、人情味儿和情感记忆,因此项目取名为“南湖记忆”,希望通过复刻式更新,让市民游客找到情感锚点,“回到”80年代的某一天,感受时间在流逝,但建筑、环境、街景还是原来的样子。

漫步南湖东路,原汁原味、修旧如旧的更新可触可感。在南湖东路与文体路的交叉口、80年代南湖邮局的旧址上,矗立着7米高的时光沙漏邮筒,顶部数字记录着1982年1月1日至今的天数总和;南湖公交场站外侧采用80年代常用的水泥砖墙出新,这里始发的13路公交车串联着南京火车站和南湖新村,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南湖人的离别与重逢;公交站对面的苏果超市外墙粉刷成了巨幅上世纪80年代摩登青年画像,不少年轻人将此作为背景,举着手机玩自拍……

为“还原”80年代南湖地区的城市风貌,设计团队在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和建邺区档案馆里“泡”了半年,翻阅了上百万字的历史资料,还走访了与南湖有关的多方人士。巧合的是,1982年,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师孟昭沛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参与南湖新村的规划设计。时光流逝40余年,已经退休的他又作为“南湖记忆”城市更新项目专家评审会的一员,为项目建言献策。

业内人士认为,南湖地区的更新改造承载了当地的本地文化,充裕着浓厚的生活氛围,也保留了让人留恋的烟火气息。南湖东路“长红”的背后,是特定城市空间与年代记忆的精心铆合。

临街商铺租金上涨40%

文体社区文体西村79岁的居民张龙英是南湖地区第一代居民。1986年,她作为南京市塑料七厂职工,分得一套57平方米的两居室,一家四口从朝天宫七家湾的平房搬到南湖。

时光在风中散落,当年的“高档”小区如今光鲜不再。南湖东路改造前,莫愁湖街道和文体社区多次召开居民议事会,张龙英提出,“小区‘老’了,活动空间有限,能不能在路边增加几把椅子。”让她没想到的是,半年后,康福村二期人行道的宽阔地带就有了电视文化背景墙和可以休憩的座椅,还不定时放映《少林寺》《上甘岭》等老电影,周边街坊邻居可以相约观看。

南湖地区的居民小区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文体西村因当年附近建有体育馆而得名,育英村则靠近幼儿园。这些近40年“高龄”的老旧小区,内部空间早已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南湖东路更新改造释放出不少公共空间,从80年代营业至今的燕燕照相馆门口,多年来一直是南湖居民下棋的热门场地,以前居民都是自带板凳、棋盘,如今按照大家意见改造成巨型象棋谱,每个棋子都是一张小凳子,老街坊老邻居既能聊天闲坐,也能对弈破局。

更新改造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2021年一期项目改造时,尽管项目组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为沿街商户制定了“一户一策”方案,但有商户担心影响做生意,拒绝了改造。“2022年二期项目改造时,商户这边已经完全没有阻力了,还有一期没改造的商户主动找到我们,提出没有人在门口拍照,能不能帮他们也改一改。”建邺区城建集团资产运营部负责人季晓沛介绍,现在南湖东路两侧的店铺门头采用的都是80年代的美术字体,并以做旧的水泥墙面和红砖营造复古氛围。

人间烟火气勾起“回忆杀”,居民和商户对南湖东路的“长红”感同身受。张龙英观察到,家门口吃了几十年的馆子,现在要排队了,周末和节假日经常有提着行李的年轻人在街上拍照。南湖咖啡厅店长杨博文介绍,咖啡厅平时每天有100杯左右的销售量,节假日高峰期则将近翻倍。新近才开业的海鲜排档八零渔市工厂在装修时融入了玉塘村大队部、沿河烟酒铺、正章干洗店等南湖老地名的元素,日平均营业额已超10万元。

南湖东路的更新改造激活了南湖地区的整体活力。据建邺区城建集团统计,改造后,尽管一楼临街商铺的租金上涨了约40%,依然“一铺难求”。

管理和配套同步“更新”

伴随城市发展从增量建设步入存量更新,全国很多地区都逐步对老城开展更新改造,“南湖记忆”项目为何“出圈”?

在南湖东路路口处,一张南湖新村的规划图引人注目,哪里能弹棉花、哪里卖粮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沿街还设置了老物件博物馆,不少人特意来寻找“当年的足迹”。“在南湖东路能看到‘过去’,也能读到‘故事’。”李帆介绍,网红店铺杨记面馆的老板是安徽来南京创业的,最开始踩着三轮车卖馄饨,如今开了好几家连锁店;南湖小百花杂货店从1985年营业至今,当时火到要排队,如今80多岁的店主冯华荣把店铺交给了儿子打理。“有了情感连接,很多人都愿意去感受当年的生活,听上去很遥远的时空,在这里变得似乎没那么遥远。”

在季晓沛看来,南湖东路的更新改造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市场的“感知”和区域的“自我调整”释放出了持久的生命力。“南湖记忆”一期项目开街的第二天,南京本地网红餐饮马伍旺前来考察,当天就高价租下来一套门面房。“市场是有嗅觉的,伴随年轻人喜欢的连锁品牌进驻,以前的铝合金门窗、电动车销售、建材店纷纷迁出。南湖东路的商业业态在‘自我调节’中越来越好,已形成良性循环。”

南湖东路的管理和配套也在“更新”。在以往,城市管理人员下班后,不少小吃摊纷纷“出街”,区域环境卫生问题屡遭周边居民投诉。“南湖记忆”二期项目增加了街车,内设空调、冷柜等设施,董阿姨肉末煎饼等曾经到处“流浪”的网红小吃办理了食品卫生许可证纳入统一监管,街车每月租金2400—2700元不等,用以反哺街区管理。在南湖东路附近,建邺区沉井式停车场正在进行建设,未来将释放上百个车位,解决周边居民游客的停车难题。

当下,“南湖记忆”三期项目设计已收尾,将对南湖一中原址进行重点改造,打造知青博物馆、老唱片店等文化新地标,预计今年8月启动建设,明年正式对外开放。南京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卫新评价,“从文化角度,南湖的烟火气是建邺新旧文化并存和雅俗文化并存的证明,从城市更新角度,‘南湖记忆’项目不仅仅是店面的招牌更换,是建筑的修旧如旧,更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复原。”

在南湖东路街角处镌刻着一段文字,记录着南湖地区城市更新的思路和理念,或许也是“网红”南湖的“长红密码”——“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都有以方位命名的湖,武汉的东湖,杭州的西湖,南京的南湖。南湖是南京城市记忆里市井万象的集萃。在南湖,有乡音、乡愁,有十足的南京味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