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老城煥發新生,商戶“一鋪難求”

“網紅”南湖,何以“長紅”

□ 本報記者 鹿琳 通訊員 建宣

“你好,來一杯2號路拿鐵。”5月11日中午,南京市建鄴區南湖咖啡廳,被社交媒體“種草”的浙江遊客李雯雯拎着行李,出了車站直接來“打卡”。“提前做過攻略,這款咖啡是用麥乳精搭配堅果意式濃縮,想來嘗一下80年代的味道。”

南湖地區並非南京某個行政區,其指代的是水西門外,以南湖東路延伸出的一個地區範圍。1982年,南京爲解決回城人員居住問題,在該地區建造了南湖新村,是當時江蘇省規模最大、配套最齊全的新型住宅區。時代變遷中,人流密集的南湖地區發展出獨特的市井小喫街區,成爲南京獨特空間地標的同時,也逐漸出現環境髒亂、配套設施老化等問題。

爲留住城市記憶,煥發老城新生,建鄴區將南湖地區的核心道路南湖東路列爲重點項目,對周邊進行更新改造。一期項目於2021年10月推出,二期項目去年1月開街。兩年半以來,該地區夜間人流量平均增加約30%,復古又新潮的“城市煙火博物館”在社交媒體“長紅”至今。

南湖東路的“流量”從何而來,對城市更新有何啓示?一起點擊“網紅”南湖的“長紅密碼”。

原設計師擔當專家評審

去年1月原址重開的南湖咖啡廳是李雯雯當天的首個“目的地”。店內正在進行的“開門有喜”展覽,展陳了80年代的結婚照、結婚證、家居擺設等。等待咖啡的間隙,李雯雯將鏡頭不斷對準年代感老物件,頻繁按下快門。按照她的“Citywalk”地圖,當天她還將沿南湖東路,挨個打卡文體村門牌、13路公交車站、大白兔奶糖餅乾牆、楊記麪館、安家桂花湯圓等逛喫地點。

“南湖地區是南京城市建設和居住史的里程碑。據不完全統計,這裏居住過4代、五六十萬人。當年很多年輕人到南京找工作的第一站就在南湖,南京本地人幾乎都有親戚住在南湖,這裏承載着南京的時代記憶。”項目負責人李帆坦言,對於這樣一個有些“特殊”的區域,城市更新的關鍵在於留住區域的煙火氣、人情味兒和情感記憶,因此項目取名爲“南湖記憶”,希望通過復刻式更新,讓市民遊客找到情感錨點,“回到”80年代的某一天,感受時間在流逝,但建築、環境、街景還是原來的樣子。

漫步南湖東路,原汁原味、修舊如舊的更新可觸可感。在南湖東路與文體路的交叉口、80年代南湖郵局的舊址上,矗立着7米高的時光沙漏郵筒,頂部數字記錄着1982年1月1日至今的天數總和;南湖公交場站外側採用80年代常用的水泥磚牆出新,這裏始發的13路公交車串聯着南京火車站和南湖新村,見證了一代又一代南湖人的離別與重逢;公交站對面的蘇果超市外牆粉刷成了巨幅上世紀80年代摩登青年畫像,不少年輕人將此作爲背景,舉着手機玩自拍……

爲“還原”80年代南湖地區的城市風貌,設計團隊在南京市城市建設檔案館和建鄴區檔案館裏“泡”了半年,翻閱了上百萬字的歷史資料,還走訪了與南湖有關的多方人士。巧合的是,1982年,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設計師孟昭沛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參與南湖新村的規劃設計。時光流逝40餘年,已經退休的他又作爲“南湖記憶”城市更新項目專家評審會的一員,爲項目建言獻策。

業內人士認爲,南湖地區的更新改造承載了當地的本地文化,充裕着濃厚的生活氛圍,也保留了讓人留戀的煙火氣息。南湖東路“長紅”的背後,是特定城市空間與年代記憶的精心鉚合。

臨街商鋪租金上漲40%

文體社區文體西村79歲的居民張龍英是南湖地區第一代居民。1986年,她作爲南京市塑料七廠職工,分得一套57平方米的兩居室,一家四口從朝天宮七家灣的平房搬到南湖。

時光在風中散落,當年的“高檔”小區如今光鮮不再。南湖東路改造前,莫愁湖街道和文體社區多次召開居民議事會,張龍英提出,“小區‘老’了,活動空間有限,能不能在路邊增加幾把椅子。”讓她沒想到的是,半年後,康福村二期人行道的寬闊地帶就有了電視文化背景牆和可以休憩的座椅,還不定時放映《少林寺》《上甘嶺》等老電影,周邊街坊鄰居可以相約觀看。

南湖地區的居民小區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例如文體西村因當年附近建有體育館而得名,育英村則靠近幼兒園。這些近40年“高齡”的老舊小區,內部空間早已無法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南湖東路更新改造釋放出不少公共空間,從80年代營業至今的燕燕照相館門口,多年來一直是南湖居民下棋的熱門場地,以前居民都是自帶板凳、棋盤,如今按照大家意見改造成巨型象棋譜,每個棋子都是一張小凳子,老街坊老鄰居既能聊天閒坐,也能對弈破局。

更新改造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2021年一期項目改造時,儘管項目組在充分徵求意見的基礎上爲沿街商戶制定了“一戶一策”方案,但有商戶擔心影響做生意,拒絕了改造。“2022年二期項目改造時,商戶這邊已經完全沒有阻力了,還有一期沒改造的商戶主動找到我們,提出沒有人在門口拍照,能不能幫他們也改一改。”建鄴區城建集團資產運營部負責人季曉沛介紹,現在南湖東路兩側的店鋪門頭採用的都是80年代的美術字體,並以做舊的水泥牆面和紅磚營造復古氛圍。

人間煙火氣勾起“回憶殺”,居民和商戶對南湖東路的“長紅”感同身受。張龍英觀察到,家門口吃了幾十年的館子,現在要排隊了,週末和節假日經常有提着行李的年輕人在街上拍照。南湖咖啡廳店長楊博文介紹,咖啡廳平時每天有100杯左右的銷售量,節假日高峯期則將近翻倍。新近纔開業的海鮮排檔八零漁市工廠在裝修時融入了玉塘村大隊部、沿河菸酒鋪、正章乾洗店等南湖老地名的元素,日平均營業額已超10萬元。

南湖東路的更新改造激活了南湖地區的整體活力。據建鄴區城建集團統計,改造後,儘管一樓臨街商鋪的租金上漲了約40%,依然“一鋪難求”。

管理和配套同步“更新”

伴隨城市發展從增量建設步入存量更新,全國很多地區都逐步對老城開展更新改造,“南湖記憶”項目爲何“出圈”?

在南湖東路路口處,一張南湖新村的規劃圖引人注目,哪裏能彈棉花、哪裏賣糧油都標註得清清楚楚,沿街還設置了老物件博物館,不少人特意來尋找“當年的足跡”。“在南湖東路能看到‘過去’,也能讀到‘故事’。”李帆介紹,網紅店鋪楊記麪館的老闆是安徽來南京創業的,最開始踩着三輪車賣餛飩,如今開了好幾家連鎖店;南湖小百花雜貨店從1985年營業至今,當時火到要排隊,如今80多歲的店主馮華榮把店鋪交給了兒子打理。“有了情感連接,很多人都願意去感受當年的生活,聽上去很遙遠的時空,在這裏變得似乎沒那麼遙遠。”

在季曉沛看來,南湖東路的更新改造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市場的“感知”和區域的“自我調整”釋放出了持久的生命力。“南湖記憶”一期項目開街的第二天,南京本地網紅餐飲馬伍旺前來考察,當天就高價租下來一套門面房。“市場是有嗅覺的,伴隨年輕人喜歡的連鎖品牌進駐,以前的鋁合金門窗、電動車銷售、建材店紛紛遷出。南湖東路的商業業態在‘自我調節’中越來越好,已形成良性循環。”

南湖東路的管理和配套也在“更新”。在以往,城市管理人員下班後,不少小喫攤紛紛“出街”,區域環境衛生問題屢遭周邊居民投訴。“南湖記憶”二期項目增加了街車,內設空調、冷櫃等設施,董阿姨肉末煎餅等曾經到處“流浪”的網紅小喫辦理了食品衛生許可證納入統一監管,街車每月租金2400—2700元不等,用以反哺街區管理。在南湖東路附近,建鄴區沉井式停車場正在進行建設,未來將釋放上百個車位,解決周邊居民遊客的停車難題。

當下,“南湖記憶”三期項目設計已收尾,將對南湖一中原址進行重點改造,打造知青博物館、老唱片店等文化新地標,預計今年8月啓動建設,明年正式對外開放。南京觀築歷史建築文化研究院院長陳衛新評價,“從文化角度,南湖的煙火氣是建鄴新舊文化並存和雅俗文化並存的證明,從城市更新角度,‘南湖記憶’項目不僅僅是店面的招牌更換,是建築的修舊如舊,更是人際關係的一種復原。”

在南湖東路街角處鐫刻着一段文字,記錄着南湖地區城市更新的思路和理念,或許也是“網紅”南湖的“長紅密碼”——“許多歷史文化名城都有以方位命名的湖,武漢的東湖,杭州的西湖,南京的南湖。南湖是南京城市記憶裏市井萬象的集萃。在南湖,有鄉音、鄉愁,有十足的南京味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