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陽泉日報

【禮讚紅五月 致敬勞動者·記者行】

調解藝術的探索者

——記礦區貴石溝街道小河灘社區人民調解員趙麗平

調解工作是一門把法、理、情巧妙地融爲一體,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解決矛盾糾紛的藝術。

在礦區貴石溝街道小河灘社區,有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人民調解員——趙麗平,她是傾聽者,耐心傾聽每一方的聲音,讓每一方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訴求;她是協調者,在紛繁複雜的矛盾中,尋找“平衡點”,促使雙方達成共識。

趙麗平以調解“多面手”、羣衆“知心人”的身份,爲社區居民調解糾紛,傳遞着溫暖,維護着和諧。十多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趙麗平收穫滿滿。2020年,趙麗平被評爲山西省“二級人民調解員”;2023年5月,她被評爲山西省“一級人民調解員”。

“情況在一線掌握、問題在一線解決、方法在一線創新、經驗在一線總結。”趙麗平說,“我的工作不是簡單的‘和稀泥’,而是一門需要精湛技巧和深厚知識的調解藝術。”在她看來,調解工作需要不斷地探索、總結和積累,每一次成功的調解都是對她能力的考驗和提升。

去年年底,居住在小河灘社區的兩戶居民來到社區調解委員會,和趙麗平講述了他們之間的糾紛。原來這兩戶居民是樓上樓下的鄰居,由於小區改造剛完成,樓上住戶洗衣服時,水沿着暖氣改造管道滲到樓下住戶家中,導致樓下住戶臥室房頂和衛生間牆壁貼紙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害,雙方因賠償金額出現分歧,無法協商一致。

趙麗平得知情況後,迅速介入調解。她首先入戶查看漏水情況,瞭解具體情況。然後採取“背對背”調解的方式,分別與兩戶居民進行溝通,耐心聽取雙方的訴求和意見。

在瞭解雙方的底線後,趙麗平組織雙方進行“面對面”調解。她先向雙方介紹了民法典中關於處理鄰里關係的相關原則,並引導他們從傳統美德和鄰里關係出發,本着互相體諒、睦鄰友好的態度來解決問題。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調解,雙方達成一致,矛盾得以化解。

“老人家,您上次打電話跟我們反映問題,得知您腿腳不便,我們上門來了解情況了。”

“我很理解您的心情,但是保障轄區消防安全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大家必須遵守,您不能因爲房屋雜物太多就佔用食堂後面的小屋子。”

……

這樣的場景,在趙麗平14年調解工作中,幾乎每天都在“循環上演”。

14年、5000多個日子,趙麗平一直從事人民調解員工作。每當社區居民鄰里間有了矛盾,或是家庭內部發生爭執,趙麗平總是及時出現,在調解過程中,她堅持換位思考、耐心傾聽、細心分析,和當事人雙方共心共情,將老百姓的糾紛、矛盾化解在一線,儘可能用法律知識維護老百姓的合法權益。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趙麗平的工作方式顯得尤爲珍貴。她不依賴高科技手段,而是堅持面對面的交流,真誠地溝通。她相信,只有心與心的相通,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正是這種極富人情味的方法,讓她獲得居民的一致好評。

背後的辛勤付出,是鮮爲人知的。趙麗平常常加班加點,犧牲個人時間,只爲給予他人更多的幫助。她的辦公桌上,堆滿了各類資料和記錄,每一份文件的背後,都是她對工作的熱愛和對居民的負責。

常言道:“要想給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面對鄰里錯綜複雜的矛盾糾紛和各類法律諮詢,她常常感到知識的匱乏,於是,趙麗平向書本學、向同事學、向有豐富調解經驗的老調解員學,着重彌補自己在社區工作方面的知識盲點和調解技巧方法方面的欠缺。2023年7月,趙麗平參加了山西省人民調解協會的培訓,力求通過不斷學習和積累,使自己逐步成爲一個“調解行家”。

社區是城市的基礎單元,包括趙麗平在內的許多人民調解員,正是社區和諧穩定的守護者。“在調解中沒有哪一個固定模式可以‘包治百病’,因爲矛盾就像萬花筒,永遠是千變萬化,千差萬別,而調解就是不斷探索、否定,再探索、再否定,直到找到最佳解決方案的過程。”趙麗平說。(範佳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