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浦东杨思水闸预约进出闸,数字化管理后船民直呼不便

凌晨没抢到号,船只能干等3天

栗思

在靠近黄浦江口的闸外,有不少重船停泊等候。 栗思 摄 本报记者 栗思

不到凌晨4时,船员冯妙定的闹钟响起。她抹了把脸,迅速让自己清醒过来,赶忙打开手机上的小程序,准备预约3天后出港。

预约进出港,是浦东新区杨思水闸4月下旬出台的新规。进出闸的船舶需先预约进出港日期,等到当天行驶至距离闸口一定范围内,再通过手机在线排队,最终按排队号依次通过闸口。这被船民称为“报港”。冯妙抢的正是预约进出港的“号码牌”。“抢到了!”冯妙激动得喊了起来。然而,兴奋劲还没持续多久,她又赶忙设置3天后的闹钟,准备再抢当天的排队号,以便早些出港开启下一次运输。

她所在的微信运输群内,同一时间有不少船员直呼“根本约不到”,无奈只能空着船等待下一次放号。“之前放号的时间也不确定,大家都熬夜刷手机,太折磨人了。”十几天来,凌晨抢号的常态让船员们身心俱疲。

长短途运输都不便

冯妙跑船已经七八年了,主要从事短途运输,常跑的路线是从闵行装货后沿黄浦江航行至川杨河前往川沙,杨思水闸是必经之路。

在这条线路上跑运输的人,将进出杨思水闸分为上闸和下闸。所谓上闸,就是从川杨河前往黄浦江,大多是卸货后的空船;下闸则相反,大都是重船。由于杨思水闸宽度有限,且只允许船舶单列通行,船舶通过船闸时,往往需要排队。“先到先过,到得晚就在闸口附近排队,等信号灯指示,按顺序过。”冯妙说。

4月底,过闸方式有了变化。过闸先预约,这给船民添了不小的麻烦。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杨思水闸每天有百余条船只通过,可如今上闸、下闸的预约号数量无法满足需求,船民往往要掐着时间点抢号。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是个实打实的难题。“年纪大了,本来用手机就慢,哪里抢得到。”船民老张说。

更为大家所诟病的,是预约系统带来的附加效应。5月2日,船民小李卸好货后,一看手机傻了眼,小程序上后两天上闸的预约号都没了。“小程序要提前3天预约,我们只能去抢5日的号,中间就空船在那里干等。”

干等,就意味着成倍的时间成本。阮琪从事长途运输,船上还雇了船员,停航一天就要付出相应的人力成本,按现在的预约机制,每次上闸几乎要等3天,“压力太大了”。此外,从常州到浦东单程要3至4天时间,行程受天气影响较大,下闸时间难确定。“不预约怕到时没号过不了,预约了又怕无法按时抵达,影响账号使用。”原来,根据小程序的使用说明,预约未抵达或取消预约超过3次,账号便会被限制使用。“万一延误,我们就只能在外面找地方等着捡漏。”

“跑短途的船民几乎每天都得经历一次堪比‘春运’的抢票,长久下去谁吃得消?”冯妙对此表示不满。

为何措施发生改变

那么,为何要出台过闸新规?“浦东北部地区航道网络不完善,没有从东沟船闸分流,杨思水闸仍承担了较大的通航压力。”现场工作人员说。

作为服务浦东开发开放、水上运输、交通安全的重要水利枢纽,杨思水闸每天都有大量船只进出。近年来,浦东地区重大工程多,对建筑材料需求旺盛,通行船只数量居高不下。然而,由于杨思水闸建成于1980年,随着船舶的大型化发展,其设计的通航能力早已无法满足需求,再加上黄浦江水位影响,进入川杨河的船舶需要在涨潮时才能通过河闸,有效通航时间极为有限。

问题由此出现。依照此前的排队方式,船只往往会拥堵在杨思水闸附近,两侧积压大量船舶,因距离黄浦江很近,有时排队船只还会影响黄浦江上船只通行;川杨河内码头泊位和临时停靠区空间有限,如果不加控制放船进入会导致大量船舶集中在航道内,此前,居住在川杨河航道周边小区的居民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投诉大量船舶停靠在岸边产生噪声等。如何安全高效地让船只通过水闸,同时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一直是让管理部门头疼的问题。

4月上旬,伴随着杨思水闸应急抢险加固工程的完工,管理方式也进行升级。浦东新区航务事业发展中心、城管执法局交通支队、黄浦海事局、水闸管理事务中心共同研究,商定进一步优化运行管理措施,采取预约系统科学有效控制杨思水闸通行流量,以期一揽子解决问题。

但从管理部门出示的后台数据看,预约系统推出后,过闸的船只的确控制在150艘左右,有效缓解了闸口附近的拥堵。5月6日15时前后,记者也在现场看到,水闸两侧等待的船只并不算太多,间隔一段时间,积压的十来艘船便会根据信号灯的指示驶过闸口,秩序井然。不过,有船民说,闸口附近的船少了,可沿途找地方停靠的船并不在少数。“很多没抢到号的船都停泊在浦三路桥附近,或者找个小河道停泊等号。”5月7日16时,记者在浦三路桥附近看到停泊在岸边的十来艘船。

谈及闸口附近的秩序,船民朴然说:“原本先到先走,现在是谁手机信号好抢得到号谁先走。”拿到通行“号码牌”的船民,要先将船开入现场排队的电子围栏内,范围是上闸3公里、下闸1公里,然后再通过小程序“报港”。

需兼顾安全与效率

“我们粗略算过,经常走相关航线的船只数量在300艘左右,但闸口放闸的船舶数量仅在150艘上下,很难满足所有需求。预约系统本身就是为了限流,控制过闸数量,减少闸口附近的积压,个别船民无法预约最近日期的现象的确存在。”工作人员说。

不过,抢号如此难也超乎了管理部门的想象。运行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系统的确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恶意抢号导致真正需要约号的船民无法预约。4月底,相关部门也曾邀请船民代表召开协调会,针对船民提出的意见,表示将增加预约限制,不断完善系统;针对用手机不熟练的群体,则会派专人开展线下操作培训等。

新的预约规则于5月7日凌晨上线。跟此前相比,新增了一条预约限制:预约成功的船员,在预约日期当日才可申请杨思水闸通航,并可驶入待驳区域排队,现场排队时间为5时至22时;当日成功排队顺利过闸后6小时才可预约下一次反向通航。

如此限制能缓解船民的抢号焦虑吗?5月15日,冯妙告诉记者,系统更新后,抢号难度有所下降,“之前动辄四五天,现在两三天就能抢到”。同时,冯妙也提出,排队“报港”的规则也应及时调整。“到了待驳区,还得不断调整船的次序,很混乱,既然预约是为了限制数量,那排队就多此一举了,先到先过不好吗?”

记者为此咨询了上海海事大学教授、海上交通安全与应用中心主任刘轶华。刘轶华肯定了数字化建设的想法。他指出,近年来,水运领域数字化改革持续深化,不少地区都顺势推出相应的预约系统,“像浙江等地推出‘浙闸通’App,统一杭甬运河全线过闸调度系统,这样的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是整个航运行业的发展趋势”。

不过,目前杨思水闸的智慧化建设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抢号难背后的根本矛盾还在于供需不平衡,管理方首先要深入摸排通航需求,利用数字化系统进一步挖潜通航能力,“预约不仅要限流,还要提高效率,使用预约系统后的过闸船舶数,理论上是要高于平均水平。”刘轶华说,航运与陆运不同,船只起航、停航等都要比车辆复杂得多,因此智慧系统的建设要综合更多因素,除了过闸数量,还要考虑船只平均等候过闸时间等,不能局限在单一维度。他建议,可利用数字化系统来自动分配过闸时间,船民只需在预约的时间段内通过即可,“上海智慧航道建设总体方案里,也提到船舶候闸智能引导等,显然比让船民在待驳区调换顺序更方便”。

针对船民所说的“报港”混乱问题,相关部门表示将进一步研究,同时定期召开船闸通航优化会议,听取船民意见,合理优化进出港预约现场排队系统。

(除专家外,文中姓名均为化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