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解放日報

浦東楊思水閘預約進出閘,數字化管理後船民直呼不便

凌晨沒搶到號,船隻能幹等3天

慄思

在靠近黃浦江口的閘外,有不少重船停泊等候。 慄思 攝 本報記者 慄思

不到凌晨4時,船員馮妙定的鬧鐘響起。她抹了把臉,迅速讓自己清醒過來,趕忙打開手機上的小程序,準備預約3天后出港。

預約進出港,是浦東新區楊思水閘4月下旬出臺的新規。進出閘的船舶需先預約進出港日期,等到當天行駛至距離閘口一定範圍內,再通過手機在線排隊,最終按排隊號依次通過閘口。這被船民稱爲“報港”。馮妙搶的正是預約進出港的“號碼牌”。“搶到了!”馮妙激動得喊了起來。然而,興奮勁還沒持續多久,她又趕忙設置3天后的鬧鐘,準備再搶當天的排隊號,以便早些出港開啓下一次運輸。

她所在的微信運輸羣內,同一時間有不少船員直呼“根本約不到”,無奈只能空着船等待下一次放號。“之前放號的時間也不確定,大家都熬夜刷手機,太折磨人了。”十幾天來,凌晨搶號的常態讓船員們身心俱疲。

長短途運輸都不便

馮妙跑船已經七八年了,主要從事短途運輸,常跑的路線是從閔行裝貨後沿黃浦江航行至川楊河前往川沙,楊思水閘是必經之路。

在這條線路上跑運輸的人,將進出楊思水閘分爲上閘和下閘。所謂上閘,就是從川楊河前往黃浦江,大多是卸貨後的空船;下閘則相反,大都是重船。由於楊思水閘寬度有限,且只允許船舶單列通行,船舶通過船閘時,往往需要排隊。“先到先過,到得晚就在閘口附近排隊,等信號燈指示,按順序過。”馮妙說。

4月底,過閘方式有了變化。過閘先預約,這給船民添了不小的麻煩。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楊思水閘每天有百餘條船隻通過,可如今上閘、下閘的預約號數量無法滿足需求,船民往往要掐着時間點搶號。對於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來說,是個實打實的難題。“年紀大了,本來用手機就慢,哪裏搶得到。”船民老張說。

更爲大家所詬病的,是預約系統帶來的附加效應。5月2日,船民小李卸好貨後,一看手機傻了眼,小程序上後兩天上閘的預約號都沒了。“小程序要提前3天預約,我們只能去搶5日的號,中間就空船在那裏乾等。”

乾等,就意味着成倍的時間成本。阮琪從事長途運輸,船上還僱了船員,停航一天就要付出相應的人力成本,按現在的預約機制,每次上閘幾乎要等3天,“壓力太大了”。此外,從常州到浦東單程要3至4天時間,行程受天氣影響較大,下閘時間難確定。“不預約怕到時沒號過不了,預約了又怕無法按時抵達,影響賬號使用。”原來,根據小程序的使用說明,預約未抵達或取消預約超過3次,賬號便會被限制使用。“萬一延誤,我們就只能在外面找地方等着撿漏。”

“跑短途的船民幾乎每天都得經歷一次堪比‘春運’的搶票,長久下去誰喫得消?”馮妙對此表示不滿。

爲何措施發生改變

那麼,爲何要出臺過閘新規?“浦東北部地區航道網絡不完善,沒有從東溝船閘分流,楊思水閘仍承擔了較大的通航壓力。”現場工作人員說。

作爲服務浦東開發開放、水上運輸、交通安全的重要水利樞紐,楊思水閘每天都有大量船隻進出。近年來,浦東地區重大工程多,對建築材料需求旺盛,通行船隻數量居高不下。然而,由於楊思水閘建成於1980年,隨着船舶的大型化發展,其設計的通航能力早已無法滿足需求,再加上黃浦江水位影響,進入川楊河的船舶需要在漲潮時才能通過河閘,有效通航時間極爲有限。

問題由此出現。依照此前的排隊方式,船隻往往會擁堵在楊思水閘附近,兩側積壓大量船舶,因距離黃浦江很近,有時排隊船隻還會影響黃浦江上船隻通行;川楊河內碼頭泊位和臨時停靠區空間有限,如果不加控制放船進入會導致大量船舶集中在航道內,此前,居住在川楊河航道周邊小區的居民撥打12345市民服務熱線投訴大量船舶停靠在岸邊產生噪聲等。如何安全高效地讓船隻通過水閘,同時減少對周邊居民的影響,一直是讓管理部門頭疼的問題。

4月上旬,伴隨着楊思水閘應急搶險加固工程的完工,管理方式也進行升級。浦東新區航務事業發展中心、城管執法局交通支隊、黃浦海事局、水閘管理事務中心共同研究,商定進一步優化運行管理措施,採取預約系統科學有效控制楊思水閘通行流量,以期一攬子解決問題。

但從管理部門出示的後臺數據看,預約系統推出後,過閘的船隻的確控制在150艘左右,有效緩解了閘口附近的擁堵。5月6日15時前後,記者也在現場看到,水閘兩側等待的船隻並不算太多,間隔一段時間,積壓的十來艘船便會根據信號燈的指示駛過閘口,秩序井然。不過,有船民說,閘口附近的船少了,可沿途找地方停靠的船並不在少數。“很多沒搶到號的船都停泊在浦三路橋附近,或者找個小河道停泊等號。”5月7日16時,記者在浦三路橋附近看到停泊在岸邊的十來艘船。

談及閘口附近的秩序,船民樸然說:“原本先到先走,現在是誰手機信號好搶得到號誰先走。”拿到通行“號碼牌”的船民,要先將船開入現場排隊的電子圍欄內,範圍是上閘3公里、下閘1公里,然後再通過小程序“報港”。

需兼顧安全與效率

“我們粗略算過,經常走相關航線的船隻數量在300艘左右,但閘口放閘的船舶數量僅在150艘上下,很難滿足所有需求。預約系統本身就是爲了限流,控制過閘數量,減少閘口附近的積壓,個別船民無法預約最近日期的現象的確存在。”工作人員說。

不過,搶號如此難也超乎了管理部門的想象。運行一段時間後,他們發現,系統的確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惡意搶號導致真正需要約號的船民無法預約。4月底,相關部門也曾邀請船民代表召開協調會,針對船民提出的意見,表示將增加預約限制,不斷完善系統;針對用手機不熟練的羣體,則會派專人開展線下操作培訓等。

新的預約規則於5月7日凌晨上線。跟此前相比,新增了一條預約限制:預約成功的船員,在預約日期當日纔可申請楊思水閘通航,並可駛入待駁區域排隊,現場排隊時間爲5時至22時;當日成功排隊順利過閘後6小時纔可預約下一次反向通航。

如此限制能緩解船民的搶號焦慮嗎?5月15日,馮妙告訴記者,系統更新後,搶號難度有所下降,“之前動輒四五天,現在兩三天就能搶到”。同時,馮妙也提出,排隊“報港”的規則也應及時調整。“到了待駁區,還得不斷調整船的次序,很混亂,既然預約是爲了限制數量,那排隊就多此一舉了,先到先過不好嗎?”

記者爲此諮詢了上海海事大學教授、海上交通安全與應用中心主任劉軼華。劉軼華肯定了數字化建設的想法。他指出,近年來,水運領域數字化改革持續深化,不少地區都順勢推出相應的預約系統,“像浙江等地推出‘浙閘通’App,統一杭甬運河全線過閘調度系統,這樣的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設,是整個航運行業的發展趨勢”。

不過,目前楊思水閘的智慧化建設仍停留在初級階段,搶號難背後的根本矛盾還在於供需不平衡,管理方首先要深入摸排通航需求,利用數字化系統進一步挖潛通航能力,“預約不僅要限流,還要提高效率,使用預約系統後的過閘船舶數,理論上是要高於平均水平。”劉軼華說,航運與陸運不同,船隻起航、停航等都要比車輛複雜得多,因此智慧系統的建設要綜合更多因素,除了過閘數量,還要考慮船隻平均等候過閘時間等,不能侷限在單一維度。他建議,可利用數字化系統來自動分配過閘時間,船民只需在預約的時間段內通過即可,“上海智慧航道建設總體方案裏,也提到船舶候閘智能引導等,顯然比讓船民在待駁區調換順序更方便”。

針對船民所說的“報港”混亂問題,相關部門表示將進一步研究,同時定期召開船閘通航優化會議,聽取船民意見,合理優化進出港預約現場排隊系統。

(除專家外,文中姓名均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