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峰。 受访者供图


  凌峰在广州。


  凌峰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时的工作照。

  上世纪八十年代,凌峰凭借《出外人》《船歌》等歌曲在台湾走红,主持综艺节目也创下高收视率。随后,他放弃岛内的演艺事业,于两岸开放交流当年冲破重重障碍,拍摄了一部介绍大陆风土民情的电视纪录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就此诞生,他也成为第一位到大陆拍片的台湾艺人。

  凌峰说,自己这辈子做对了两件事,除了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就是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倡导下参与了希望工程。即将迈入耄耋之年,凌峰坦言,希望看到两岸在交流中走向和谐发展,他也一直在思考筹拍新一套节目,希望借此展现家国情怀,“为两岸交流多做些事”。

  接洽拍摄事宜后遭软禁、封杀 纪录片拍摄第一站是广州

  “当然很喜欢,俺青岛好得很!”

  今年3月,凌峰回到山东青岛老家,在视频中用一口地道的青岛话和网友介绍自己的家乡。凌峰告诉南都记者,他从小在家,父母都是说青岛话,“所以我们全家都可以用青岛话交流。”

  凌峰1945年出生于山东青岛,4岁随父亲到台湾,自幼居住在台北眷村。他还记得,小时候,眷村里的妈妈们在一起,只要一唱起《松花江上》就会流泪。凌峰的父亲生前一直想要回一趟大陆。1983年春天,凌峰想方设法让父亲辗转经由日本,回到山东老家。后来听家里人说,父亲扑在爷爷奶奶的坟前嚎啕大哭,泣不成声,他倍感震撼。

  “爸爸是家里最有威严的长辈,我从来没听过爸爸的哭声,只知道他喊的那一声‘爹娘’,可以用‘呼天抢地’来形容。”

  父亲在返乡同年的秋天离世。随着年岁渐长,凌峰对长辈的乡愁越发感同身受。“我们从小只听过爸爸妈妈和其他长辈讲家乡的故事,但是从来没有亲自看过家乡。”他萌生了去大陆拍摄一档节目的念头。然而当时,两岸仍对峙隔绝,至亲不得相见,家庭不能团圆。凌峰只是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大家就都说我疯了”。

  1987年,凌峰悄悄赶到日本,借东京影展的场合,与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接洽拍摄事宜。遭到媒体曝光后,他一回到台湾即遭软禁,岛内报纸封杀他的消息,同时被勒令不准上电视、不准演出。由于当年海外报纸争相报道,数月后,台当局迫于压力才放他出岛拍摄。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回忆起筹备拍摄的日子,凌峰哼唱起《满江红》,随后掷地有声地说道,“这是乡愁的力量,壮怀激烈。”

  “回家”的民意汹涌,台湾当局迫于压力终于1987年10月宣布开放部分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的政策。同年11月11日,凌峰一行踏上大陆,正式开拍《八千里路云和月》电视纪录片。凌峰亲自担任主持,成为第一位到大陆拍片的台湾艺人,冲开了封闭38年之久的两岸往来之门。

  凌峰向南都记者回忆道,拍摄纪录片的第一站便是广州。他们实地拍摄了“以天下人为念”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以及“爱国、革命”黄埔精神起源地黄埔军校旧址等地,“感慨万千”。

  “我的墓志铭上要写:这里埋葬着一个因为希望工程,才有点儿希望的人”

  经历了台当局多次阻挠,1989年,《八千里路云和月》正式在台湾开播。许多不能返乡的台湾同胞,通过他的镜头看见大陆的生活百态,节目轰动一时。

  “我这辈子做对了两件事,一是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二是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倡导下,参与希望工程。”

  1991年,凌峰发起创立了海外华人支持希望工程的第一个组织——“希望工程海外爱心基金”,专门接受海外华侨、华人组织和个人对失学儿童的捐助。凌峰本人除捐资创办希望小学外,还在全国各地发起希望工程义演,历时7年,募捐的资金全部用于修建希望小学。

  “要帮孩子们建构起一个未来。”凌峰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

  1992年,由凌峰捐建的山东省第一所希望小学“平邑希望小学”落成,并投入使用。至2015年4月,山东省已建成1000所希望小学。截至今年,山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已累计筹款12.1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240所,资助困境青少年62万余人。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凌峰说,“我的墓志铭上一定要写着:这里埋葬着一个因为希望工程,才有点儿希望的人。”

  北京爱乐合唱团在台演出 观众点名《大海啊,故乡》,“爱听”

  《八千里路云和月》拍摄多年,凌峰与大陆结下了深厚情缘。

  著名指挥家杨鸿年排除万难,坚持创办北京爱乐合唱团的精神让凌峰深受感动。据杨鸿年后来回忆道,凌峰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时,光是制作合唱团的专集就花了七八个小时,纪录片的片头音乐《大海啊,故乡》正是由合唱团所唱。

  后来,这集纪录片在台湾连续播放了14天。合唱团在台湾演出时,观众还点名要他们演唱《大海啊,故乡》,“说是爱听”。

  去年8月,凌峰阔别十年后再回北京,观看北京爱乐合唱团40周年音乐会。三十余年过去,如今已继承父亲衣钵的杨力,是北京爱乐合唱团团长兼指挥。凌峰感慨,曾经见过的孩子“一点点长大了”。

  “杨力问,你们当时谁跟着凌峰老师去了台湾,音乐厅楼上的孩子‘哗’的一下全都站起来了,我特别感动,眼泪都不好意思让他们看到。”凌峰对南都记者回忆道。

  “这就是民间的力量。”凌峰感叹道。“它让我看到两岸民间友好交流互联的可能性,以及两岸共同努力能够带来的美好成果。”

  时移世易。凌峰坦言,这些年来,他也在思考筹拍新一套《八千里路云和月》:“通过节目展现家国情怀,为两岸交流多做些事。”

  不过,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拍摄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他透露,目前拍摄工作仍在探索研究中。“相较于电视时代,当下主客观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还需要重新摸索规划。”

  凌峰台北的家中存放着一个庞大片库——珍藏近四十年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录像带。今年4月,他回了一趟家,就是为了看看这些被精心保存着的资料。在凌峰看来,这些录像带已经不属于他个人,而是公共财产,“是中华民族的资产”。他希望有识之士能够共同合作,让《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影像资料在大陆落户,成为维系两岸历史记忆的重要纽带。

  “一代又一代的人一起交流,两岸必然会走向和谐发展。”凌峰坚信民间的力量是永恒的:“两岸同胞始终是心连心,只要我们希望大陆好、希望台湾好,两岸必定会走到一起。”  

  “心手相连向复兴”系列访谈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记者 何嘉慧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何嘉慧 实习生 余昕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