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兵团日报

从海南儋州到昆仑山下,杨李旅扎根团场、奉献边疆,11年如一日,践行着诺言——

仁心济世写青春

3月21日,杨李旅在二师三十七团医院学习中医理论知识。 杨铁军 摄

5月18日,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李旅(左)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为患者做理疗。李伊萍 摄

●杨铁军

“阿姨,您最近有些气虚,而且湿气重,调理几天,身体就会有所好转。”3月25日,在诊疗室内,杨李旅手持银针,专心为患者做针灸治疗。

她是二师三十七团医院的一名中医,毕业于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杨李旅背后的那面墙上,挂着患者送来的写有“神针在手,针到病除”字样的锦旗。

今年32岁的杨李旅已经在三十七团待了11个年头。“趁年轻,我想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所以就来这儿了。”回首往事,她动情地说。

“既然来了,坚决不能打退堂鼓”

2013年,杨李旅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她告别父母,离开故乡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来到位于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三十七团。

“8岁时,我就开始学习医学知识”,杨李旅说,她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方圆百里有名的“赤脚医生”。当年,她放下书包,父亲就教她认药、号脉、针灸,找人体的穴位。假期里,她身背竹篓,头顶烈日,随父亲上山采药,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品尝150多种草药的味道。

“在父亲的教诲下,我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医生。后来,我考上了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杨李旅说。

大学3年,杨李旅潜心研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医学书籍,撰写读书笔记,系统掌握了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知识。

大学毕业后,杨李旅来到二师,被分配到三十七团医院工作。

当年,三十七团医院只是一个占地面积不足300平方米的“诊所”,坐落在且末县城,全院仅有8名医务人员。2018年10月,团场在23公里外的小城镇新建的医院投入使用,医务人员随之搬迁。

因地处沙漠边缘,团场的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天气多,年降尘量达每平方米2.9公斤。沙尘暴来袭时,能见度不足15米,遮天蔽日,一片昏暗。见此情景,杨李旅一阵心酸,以泪洗面。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倔强的她咬牙坚持,埋头工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为患者医治病痛。她说:“既然来了,无论如何也得干出个样子来,坚决不能打退堂鼓。”

那时,远在海南的母亲打来电话,劝杨李旅辞职,回老家找工作,但她却说:“妈,我知道您为我好,可我离不开这里!全院只有我一个中医,有的患者住在离医院35公里远的地方,我走了,他们咋办?他们看病该有多难啊!”

电话的另一端,传来母亲的一声叹息。

从此,远离故土的杨李旅在团场扎下了根,行走在从医之路上。

“我不能失去这只胳膊,没了它,咋为患者看病”

2013年10月,一次难忘的邂逅,改变了杨李旅的生活。三十七团机关干部石军璞与她结缘,对她关心关爱,呵护有加。

一起参加公益劳动时,石军璞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帮她卖力干活,让她休息;周末一起散步时,石军璞倾听她讲述心事,与她分担忧愁……在频繁的交流中,二人渐生情愫,坠入爱河,于2014年2月结为伉俪。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次车祸,险些让她与亲人阴阳两隔……

2016年12月19日,杨李旅回老家探亲。当车子行至218国道若羌段时,一辆大货车迎面撞来。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杨李旅眼前一黑,便昏死过去……当她缓缓醒来时,已躺在二师库尔勒医院的病床上。

医护人员说,杨李旅的右臂断了3截,粉碎性骨折,需要截肢。听到这个消息,她顿时泪流满面:“医生,我不能失去这只胳膊,没了它,咋为患者看病啊?”现场,医护人员无不动容。

不久,杨李旅转到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接受治疗,连续做了七八次手术,一年后才出院,但因右臂受伤严重,自此留下了终身残疾。

经过3个月的精心调养,杨李旅回到三十七团,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

在医院,除了为患者做针灸、拔火罐等中医治疗外,她还负责药品的采购和管理工作,各项业务开展得井井有条。

“为患者治病,重于一切”

从三十七团到铁门关市有750公里,沿途400多公里都是沙漠。尽管能乘坐火车,但人们出一次远门,往返一趟,也需要3天的时间。因此,看病难成了让很多职工群众头疼的事。

平时,杨李旅结合西医理论知识,利用所学的刮痧、拔火罐等医术,为患者做治疗。每天,她要接诊20多位患者。有时来不及吃午饭,她就吃泡面,喝白开水。

逢年过节,患者家属为杨李旅送来蔬菜、水果、土特产,都被她婉言谢绝。

工作中,有些患者行动不便,她便身背药箱,上门为其提供服务。2022年疫情期间,三十七团四连职工周祥龙患了面神经炎,急需治疗。杨李旅放弃休息日,上门为他做理疗。15天后,周祥龙的病情明显好转。

2023年8月25日,天气异常闷热。三十七团一连职工杨月真患有膝关节炎,膝关节疼痛、肿胀,赶了35公里的路,到团医院看病。在占地面积不足40平方米的诊疗室内,点燃的艾草棒散发着异香,升起几缕薄烟。杨李旅吃力地伸出右手,为杨月真把脉问诊。她打开医药箱,取出了5根银针。40分钟后,杨月真的症状明显缓解,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三十七团与且末县英吾斯塘乡、琼库勒乡等地毗邻。地方患者听说该团有一名医术精湛的中医,便纷纷慕名而来,找杨李旅做治疗。

英吾斯塘乡村民喀斯木·托呼提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疼痛难忍,无法正常行走。在结对亲戚、三十七团机关干部吴中艳的搀扶下,赴医院找到杨李旅。经过杨李旅半个小时的针灸和理疗,喀斯木·托呼提放下双拐,竟然可以独自走路了。心情激动的他眼含热泪向杨李旅连声致谢。

一年360多天,在杨李旅的心里,为患者治病,重于一切。

11年间,杨李旅积极参加团场开展的“学雷锋”活动,并赴地方乡村开展义诊活动,为兵地各族群众提供中医诊疗服务,她的足迹遍及4个连队、社区和6个地方村,累计行程2.8万多公里,收治兵地各族患者2.4万余人,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1.9万多元。

仁心济世,医者风范。扎根团场、奉献边疆的杨李旅坚守初心,11年如一日,践行着她的诺言。

“为团场医疗事业发展多作贡献”

2024年3月,杨李旅赶赴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为期一年的深造。除了认真学习中医理疗、心理及康复等课程外,她跟随医院的医师,把所学知识用于临床,晚上仍不忘“充电”。

其间,尽管离团场1500多公里,但杨李旅始终想着一件事。

今年,三十七团医院落实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政策,按照国家“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在二师铁门关市党委的帮助下,投入50万元用于筹建占地面积达390平方米的中医馆。中医馆设有针灸室、理疗室等12间功能室,并引进煎药机、艾灸床等设备。医院党支部研究决定,由她担任中医馆的负责人,负责开展各项业务。

远在石河子市深造的杨李旅,仍操心着中医馆的事,学习之余,积极为院领导出谋划策。

中医馆的建设快速推进,让她忆及当年的梦想。

当她登上西去的列车与亲人挥泪作别时,沉重的行囊里,塞满了爷爷和父亲送给她的书籍——《一针疗法》《神农本草经》等,共20多本。一个方铁盒里,装着数十根铮亮的银针。那时,她心中期待的三十七团医院,设施完善、条件优越。在那里,她可以发挥特长,有所作为。她梦想着,有朝一日,团场能建一个中医馆。

如今,这个梦想即将实现,这让她兴奋不已,浑身像有使不完的劲儿。

自2017年以来,忙于工作的杨李旅再也没有回老家与亲人团聚。想到此,她满怀愧疚,泪湿双眼。但她从未改变初心和执念,无悔人生的选择。

2017年,因工作成绩突出,杨李旅被二师铁门关市团委评为“青年岗位能手”,2019年被二师铁门关市妇联授予“巾帼建功能手”称号。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今后,我要以行动践行初心,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各族职工群众,为团场医疗事业发展多作贡献。”谈及未来的打算,她满怀憧憬,吐露心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