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兵團日報

從海南儋州到崑崙山下,楊李旅紮根團場、奉獻邊疆,11年如一日,踐行着諾言——

仁心濟世寫青春

3月21日,楊李旅在二師三十七團醫院學習中醫理論知識。 楊鐵軍 攝

5月18日,在石河子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楊李旅(左)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爲患者做理療。李伊萍 攝

●楊鐵軍

“阿姨,您最近有些氣虛,而且溼氣重,調理幾天,身體就會有所好轉。”3月25日,在診療室內,楊李旅手持銀針,專心爲患者做鍼灸治療。

她是二師三十七團醫院的一名中醫,畢業於邢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楊李旅背後的那面牆上,掛着患者送來的寫有“神針在手,針到病除”字樣的錦旗。

今年32歲的楊李旅已經在三十七團待了11個年頭。“趁年輕,我想多做些有意義的事,所以就來這兒了。”回首往事,她動情地說。

“既然來了,堅決不能打退堂鼓”

2013年,楊李旅大學畢業後,響應國家號召,成爲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她告別父母,離開故鄉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鎮,來到位於崑崙山下、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三十七團。

“8歲時,我就開始學習醫學知識”,楊李旅說,她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方圓百里有名的“赤腳醫生”。當年,她放下書包,父親就教她認藥、號脈、鍼灸,找人體的穴位。假期裏,她身背竹簍,頭頂烈日,隨父親上山採藥,忍受着蚊蟲的叮咬,品嚐150多種草藥的味道。

“在父親的教誨下,我從小就立志當一名醫生。後來,我考上了邢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楊李旅說。

大學3年,楊李旅潛心研讀《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等醫學書籍,撰寫讀書筆記,系統掌握了藥學、方劑學、鍼灸學等知識。

大學畢業後,楊李旅來到二師,被分配到三十七團醫院工作。

當年,三十七團醫院只是一個佔地面積不足300平方米的“診所”,坐落在且末縣城,全院僅有8名醫務人員。2018年10月,團場在23公里外的小城鎮新建的醫院投入使用,醫務人員隨之搬遷。

因地處沙漠邊緣,團場的生態環境脆弱,風沙天氣多,年降塵量達每平方米2.9公斤。沙塵暴來襲時,能見度不足15米,遮天蔽日,一片昏暗。見此情景,楊李旅一陣心酸,以淚洗面。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倔強的她咬牙堅持,埋頭工作,將所學知識應用於臨牀,爲患者醫治病痛。她說:“既然來了,無論如何也得幹出個樣子來,堅決不能打退堂鼓。”

那時,遠在海南的母親打來電話,勸楊李旅辭職,回老家找工作,但她卻說:“媽,我知道您爲我好,可我離不開這裏!全院只有我一箇中醫,有的患者住在離醫院35公里遠的地方,我走了,他們咋辦?他們看病該有多難啊!”

電話的另一端,傳來母親的一聲嘆息。

從此,遠離故土的楊李旅在團場紮下了根,行走在從醫之路上。

“我不能失去這隻胳膊,沒了它,咋爲患者看病”

2013年10月,一次難忘的邂逅,改變了楊李旅的生活。三十七團機關幹部石軍璞與她結緣,對她關心關愛,呵護有加。

一起參加公益勞動時,石軍璞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幫她賣力幹活,讓她休息;週末一起散步時,石軍璞傾聽她講述心事,與她分擔憂愁……在頻繁的交流中,二人漸生情愫,墜入愛河,於2014年2月結爲伉儷。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一次車禍,險些讓她與親人陰陽兩隔……

2016年12月19日,楊李旅回老家探親。當車子行至218國道若羌段時,一輛大貨車迎面撞來。只聽得“轟”的一聲巨響,楊李旅眼前一黑,便昏死過去……當她緩緩醒來時,已躺在二師庫爾勒醫院的病牀上。

醫護人員說,楊李旅的右臂斷了3截,粉碎性骨折,需要截肢。聽到這個消息,她頓時淚流滿面:“醫生,我不能失去這隻胳膊,沒了它,咋爲患者看病啊?”現場,醫護人員無不動容。

不久,楊李旅轉到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接受治療,連續做了七八次手術,一年後纔出院,但因右臂受傷嚴重,自此留下了終身殘疾。

經過3個月的精心調養,楊李旅回到三十七團,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

在醫院,除了爲患者做鍼灸、拔火罐等中醫治療外,她還負責藥品的採購和管理工作,各項業務開展得井井有條。

“爲患者治病,重於一切”

從三十七團到鐵門關市有750公里,沿途400多公里都是沙漠。儘管能乘坐火車,但人們出一次遠門,往返一趟,也需要3天的時間。因此,看病難成了讓很多職工羣衆頭疼的事。

平時,楊李旅結合西醫理論知識,利用所學的刮痧、拔火罐等醫術,爲患者做治療。每天,她要接診20多位患者。有時來不及喫午飯,她就喫泡麪,喝白開水。

逢年過節,患者家屬爲楊李旅送來蔬菜、水果、土特產,都被她婉言謝絕。

工作中,有些患者行動不便,她便身背藥箱,上門爲其提供服務。2022年疫情期間,三十七團四連職工周祥龍患了面神經炎,急需治療。楊李旅放棄休息日,上門爲他做理療。15天后,周祥龍的病情明顯好轉。

2023年8月25日,天氣異常悶熱。三十七團一連職工楊月真患有膝關節炎,膝關節疼痛、腫脹,趕了35公里的路,到團醫院看病。在佔地面積不足40平方米的診療室內,點燃的艾草棒散發着異香,升起幾縷薄煙。楊李旅喫力地伸出右手,爲楊月真把脈問診。她打開醫藥箱,取出了5根銀針。40分鐘後,楊月真的症狀明顯緩解,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三十七團與且末縣英吾斯塘鄉、瓊庫勒鄉等地毗鄰。地方患者聽說該團有一名醫術精湛的中醫,便紛紛慕名而來,找楊李旅做治療。

英吾斯塘鄉村民喀斯木·託呼提患有風溼性關節炎,疼痛難忍,無法正常行走。在結對親戚、三十七團機關幹部吳中豔的攙扶下,赴醫院找到楊李旅。經過楊李旅半個小時的鍼灸和理療,喀斯木·託呼提放下雙柺,竟然可以獨自走路了。心情激動的他眼含熱淚向楊李旅連聲致謝。

一年360多天,在楊李旅的心裏,爲患者治病,重於一切。

11年間,楊李旅積極參加團場開展的“學雷鋒”活動,並赴地方鄉村開展義診活動,爲兵地各族羣衆提供中醫診療服務,她的足跡遍及4個連隊、社區和6個地方村,累計行程2.8萬多公里,收治兵地各族患者2.4萬餘人,爲貧困患者墊付醫藥費1.9萬多元。

仁心濟世,醫者風範。紮根團場、奉獻邊疆的楊李旅堅守初心,11年如一日,踐行着她的諾言。

“爲團場醫療事業發展多作貢獻”

2024年3月,楊李旅趕赴石河子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接受爲期一年的深造。除了認真學習中醫理療、心理及康復等課程外,她跟隨醫院的醫師,把所學知識用於臨牀,晚上仍不忘“充電”。

其間,儘管離團場1500多公里,但楊李旅始終想着一件事。

今年,三十七團醫院落實國家“優質服務基層行”政策,按照國家“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標準”,在二師鐵門關市黨委的幫助下,投入50萬元用於籌建佔地面積達390平方米的中醫館。中醫館設有鍼灸室、理療室等12間功能室,並引進煎藥機、艾灸牀等設備。醫院黨支部研究決定,由她擔任中醫館的負責人,負責開展各項業務。

遠在石河子市深造的楊李旅,仍操心着中醫館的事,學習之餘,積極爲院領導出謀劃策。

中醫館的建設快速推進,讓她憶及當年的夢想。

當她登上西去的列車與親人揮淚作別時,沉重的行囊裏,塞滿了爺爺和父親送給她的書籍——《一針療法》《神農本草經》等,共20多本。一個方鐵盒裏,裝着數十根錚亮的銀針。那時,她心中期待的三十七團醫院,設施完善、條件優越。在那裏,她可以發揮特長,有所作爲。她夢想着,有朝一日,團場能建一箇中醫館。

如今,這個夢想即將實現,這讓她興奮不已,渾身像有使不完的勁兒。

自2017年以來,忙於工作的楊李旅再也沒有回老家與親人團聚。想到此,她滿懷愧疚,淚溼雙眼。但她從未改變初心和執念,無悔人生的選擇。

2017年,因工作成績突出,楊李旅被二師鐵門關市團委評爲“青年崗位能手”,2019年被二師鐵門關市婦聯授予“巾幗建功能手”稱號。

“作爲一名共產黨員,今後,我要以行動踐行初心,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服務各族職工羣衆,爲團場醫療事業發展多作貢獻。”談及未來的打算,她滿懷憧憬,吐露心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