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台州日報

臺傳媒通訊員牟盛辰

近日,台州市海洋經濟發展局、台州市生態環境局、臨海市海洋經濟發展局聯合浙江浙能臨海海上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在臨海東磯列島海域開展臺州1號海上風電項目涉海海域海洋生態補償增殖放流活動,現場放流曼氏無針烏賊(受精卵)約890萬粒。

此舉旨在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以確保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等有關規定,台州1號海上風電項目涉及使用東海帶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海域,項目單位必須進行生態補償。

爲此,台州市海洋經濟發展局與浙江浙能臨海海上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簽署《東海帶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項目對水生生物資源影響損害補償履約協議》,明確浙江浙能臨海海上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履行水生生物資源保護與補償的主體責任。

經過《浙能台州1號海上風電項目對東海帶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影響專題論證報告》(簡稱《專題報告》)論證,浙能臨海海上風力發電有限公司承擔生態補償資金266.75萬元,將放流大黃魚、三疣梭子蟹、曼氏無針烏賊等超5000萬尾(粒)。

台州市海洋經濟發展局對生態修復方案編制進行組織協調和指導把關,牽頭組織對涉漁工程生態修復方案進行論證,監督管理補償措施落實情況,並對生態補償落實完成情況及時組織驗收。

“十四五”期間,台州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深入持續開展,放流規模和社會影響不斷擴大,全市累計投入資金3260餘萬元,放流大黃魚、黑鯛、曼氏無針烏賊、梭子蟹、日本對蝦等水生生物苗種15.6億單位,完成浙江省增殖放流目標任務的204.7%,產生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未來,我市將堅持科學放流、規範放流,優化增殖放流方式,因地制宜地選擇旗艦種、優勢種、經濟種、衰退種、土著種,加大主要物種的放流數量,促進代表性漁業資源恢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