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安徽日报

■ 本报记者 柏 松

“随着武王墩墓发掘的推进,对楚文化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5月20日,淮南市地方史专家姚尚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楚文化的遗存,是珍贵的历史遗产,对民风民情影响深远。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寿春,至公元前223年负刍亡国,楚国在寿春为都19年,而楚国势力在寿县地区存在则长达400多年。当楚被秦所灭后,王公贵胄也化籍为民,国宝重器或为秦国所劫掠,或遗留在民间,或深埋于地下。

“楚文明的重要遗赠之一,是自古以来的重要都会。”姚尚书说,司马迁《史记》载:“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寿春作为楚国都城时期,建有王城、相国城等,城市规模十分可观,加上此前孙叔敖、黄歇等长时期的经营,寿县地区有了成熟的农耕文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寿春的历史地位得到巩固,历代都是重要的区域文化中心,重要都会。如果要给淮南历史文化贴上一个显著的标记,最合适的莫过于楚风汉韵,楚文明恰恰是最为直接的文化源头,也是鲜明的文化特色。

“楚文明的重要遗赠之二,是蜚声中外的大量墓葬。”姚尚书说,如今,淮南市谢家集区,自西北向东南是一个带状分布的古墓葬区,这里集中了楚国的王公贵族墓,已发现的便有李三孤堆楚幽王墓、武王墩墓。从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玉器、金器,彰显了楚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多样性特征。

楚王墓是楚文化的典型代表。楚幽王墓位于谢家集区朱家集,俗称李三孤堆,20世纪30年代初期曾遭盗掘,出土文物4000余件,具有代表性的为楚大鼎(重约400公斤)、楚王酓肯匜鼎、四兽平底鼎、集脰太子鼎等。

随着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工作的推进,出土的武王墩大鼎口沿直径88.9厘米,高度111.5厘米,耳间距111.7厘米,鼎内尚有残留物。长约2.06米的瑟,保存完整的编钟,200多个漆木俑,150多件(组)青铜器,除了漆盒、耳杯、盘、豆、鼓,玉璧、璜、佩以及大量铜箭矢,还有百余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质饮食宴享起居用具……越来越多的珍贵文物重见天日,震惊了考古界。这些珍贵的出土文物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形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特别是青铜器的铸造水平令人叹为观止。

“楚文明的重要遗赠之三,是民俗中的楚元素。”姚尚书告诉记者,文化的传承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在悠远的岁月中,楚文明的遗赠依然以其独有的形式被保存下来。楚国由江汉平原崛起的时候,其都城为“郢”,以郢为都,“郢”遂成为楚人的骄傲,最后迁都至寿春,仍然改寿春为“郢都”。如今,淮南地区有许多以“郢”“郢孜”命名的地名,这些以“郢”“郢孜”命名的村庄、聚落,便是楚文化遗存的标志。

历史的长河滚滚流淌,楚文明的遗赠源远流长,对后世的文化繁荣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