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安徽日報

■ 本報記者 柏 松

“隨着武王墩墓發掘的推進,對楚文化的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5月20日,淮南市地方史專家姚尚書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楚文化的遺存,是珍貴的歷史遺產,對民風民情影響深遠。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壽春,至公元前223年負芻亡國,楚國在壽春爲都19年,而楚國勢力在壽縣地區存在則長達400多年。當楚被秦所滅後,王公貴胄也化籍爲民,國寶重器或爲秦國所劫掠,或遺留在民間,或深埋於地下。

“楚文明的重要遺贈之一,是自古以來的重要都會。”姚尚書說,司馬遷《史記》載:“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壽春作爲楚國都城時期,建有王城、相國城等,城市規模十分可觀,加上此前孫叔敖、黃歇等長時期的經營,壽縣地區有了成熟的農耕文明,經濟發展,人口增加,壽春的歷史地位得到鞏固,歷代都是重要的區域文化中心,重要都會。如果要給淮南歷史文化貼上一個顯著的標記,最合適的莫過於楚風漢韻,楚文明恰恰是最爲直接的文化源頭,也是鮮明的文化特色。

“楚文明的重要遺贈之二,是蜚聲中外的大量墓葬。”姚尚書說,如今,淮南市謝家集區,自西北向東南是一個帶狀分佈的古墓葬區,這裏集中了楚國的王公貴族墓,已發現的便有李三孤堆楚幽王墓、武王墩墓。從中出土的大量青銅器、玉器、金器,彰顯了楚文化的獨特性以及多樣性特徵。

楚王墓是楚文化的典型代表。楚幽王墓位於謝家集區朱家集,俗稱李三孤堆,20世紀30年代初期曾遭盜掘,出土文物4000餘件,具有代表性的爲楚大鼎(重約400公斤)、楚王酓肯匜鼎、四獸平底鼎、集脰太子鼎等。

隨着武王墩墓考古發掘工作的推進,出土的武王墩大鼎口沿直徑88.9釐米,高度111.5釐米,耳間距111.7釐米,鼎內尚有殘留物。長約2.06米的瑟,保存完整的編鐘,200多個漆木俑,150多件(組)青銅器,除了漆盒、耳杯、盤、豆、鼓,玉璧、璜、佩以及大量銅箭矢,還有百餘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質飲食宴享起居用具……越來越多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震驚了考古界。這些珍貴的出土文物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形態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見證,特別是青銅器的鑄造水平令人歎爲觀止。

“楚文明的重要遺贈之三,是民俗中的楚元素。”姚尚書告訴記者,文化的傳承具有恆久的生命力。在悠遠的歲月中,楚文明的遺贈依然以其獨有的形式被保存下來。楚國由江漢平原崛起的時候,其都城爲“郢”,以郢爲都,“郢”遂成爲楚人的驕傲,最後遷都至壽春,仍然改壽春爲“郢都”。如今,淮南地區有許多以“郢”“郢孜”命名的地名,這些以“郢”“郢孜”命名的村莊、聚落,便是楚文化遺存的標誌。

歷史的長河滾滾流淌,楚文明的遺贈源遠流長,對後世的文化繁榮依然有着深遠的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