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青海日报

“当一名工人挺好”

——记“青海高原工匠”赵国凯

赵国凯在生产车间进行日常检查。

赵国凯(右)跟熊增彩正在讨论技术问题。本版图片均由 本报记者 殷之皓 摄

本报记者 咸文静 殷之皓 刘程锦

“赵国凯充分发挥一名铝板带公司技术人员的作用,认真掌握操作技能,有效组织生产,参与试制并开发了高镁防锈铝板材等多种新产品,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青海省总工会推荐理由

工匠说: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

——“青海高原工匠”获得者、中国铝业青海分公司铝板带公司产品质量工程师赵国凯

早晨7时30分,赵国凯出门了。从大通县城一号桥附近的农机公司小区到8公里外的中国铝业青海分公司铝板带公司,车程15分钟。一到单位,先去更衣室换上藏蓝色的工作服,准备好安全帽,习惯性摸一下装备:左边裤子口袋里放着小本子,右边口袋装着手电筒。

8时10分,赵国凯准时出现在办公室。

一天的工作正式开始。

“当工人好!”

“师父,您来啦!”在办公室露个脸,赵国凯通常都会直奔车间。看他走近,在铸轧车间3号线忙碌的李宝玉凑近打了声招呼。车间有些嘈杂,说话总得大点声。

看着眼前的年轻人,赵国凯笑着点了点头,时间仿佛回到了十几年前。

那是2007年7月,赵国凯毕业后从天津回到了家乡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赶上新成立的中国铝业青海分公司铝板带公司招人。“当地企业不多,铝厂工资还不错。”想了想在铝厂干了半辈子的父亲说的话,赵国凯立马报了名。进厂后,一同被招来的50多人像豆子一样在生产上撒开,赵国凯被分到了炉台上,当起了一名熔炼工。简单来说,熔炼是个体力活,难度不大,有把力气就行。虽然之前没接触过这个行业,但岗前实习让赵国凯心里对流程、工序多少有些了解。每天上班都是加铝锭、转炉、清炉,虽然枯燥,但性格沉稳的他干得踏实。

李宝玉这活儿赵国凯再熟悉不过。熔炼干了一年多,他就被调整到铸轧生产线,这一干就是4年。

“师父,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看赵国凯检查完产品,李宝玉大声说。“板面缺陷咋预防、咋处理?”

“从源头开始,保证工艺参数稳定……”看赵国凯随口就来,李宝玉满是佩服。可他知道,师父这本事,是靠一个个小本堆积起来的。

不同于熔炼车间的体力劳动,刚开始面对轧机,赵国凯心里也有些发怵。“维护设备稳定运行”这句话说来简单,想要干好,光靠认真负责可不行。对于像他这样的门外汉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有一箩筐。

各项参数、停机原因、立板失败原因……每次上班,总会有些知识点摆在赵国凯面前,他索性找了本手掌大小的小本随身带着,遇到问题立马写在上面。买书查资料,自己琢磨不明白的地方再找前辈请教,一来二去,就养成习惯。小本越攒越多,脑子里的货也越来越多。

可赵国凯也被问倒过。

生产车间分为四个班组。2014年,赵国凯被提为生产四班班长,跟之前埋头干活不同,近40个人的班组,每天的生产、安全、纪律……无一例外都得负责。每天下班回到家,累得不想说话。其实,工作再辛苦,赵国凯也不害怕,他最怕的是碰到领导。倒不是担心工作受批评,而是怕考试——这位领导除了工作要求严格,还有个习惯,碰到员工定会随机提问,不过关,出题考试。员工根据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考核指标。不达标,丢面子不说还会影响绩效。

怕啥来啥。

有一天,赵国凯被碰个正着。

“来,你讲讲吸油泵!”生产一线的问题赵国凯心里有本账,可设备,他还真不清楚。一看问到了他的知识盲区,领导发话:“那你再去学一学。”

于是,一到休息时间,赵国凯赶紧请教老师父。除了吸油泵,其他设备的名称、原理、用途一一记了下来。

第二天再碰到领导,对答如流。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这次“小考”让原本只顾着“低头赶路”的赵国凯意识到,当一名合格的工人不仅仅需要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需要长期、不断地学习,才能应对更多问题。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学习,赵国凯将自己收集来的关于设备、工序等压箱底的宝贝资料带到班组,跟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在这种氛围下,原本只想应付随即考试的职工不仅保住钱袋子、成了生产一线的领头羊,生产四班也被评为优秀班组。

“当一名好工人”

“按照质量标准干活,把温度控制好。”解开李宝玉心中的疑惑,赵国凯把刚刚检查用的手电筒装进兜里,再次叮嘱道。

“按照质量标准干活,把温度控制好”是李宝玉工作6年来,听赵国凯说得最多的一句。

2018年7月,李宝玉从青海大学化工专业毕业后,通过校招来到中国铝业青海分公司铝板带公司。28日到单位,8月1日,根据安排,李宝玉跟赵国凯结成师徒。办公室第一次见面,李宝玉觉得一直跟他说“好好学”的赵国凯挺严肃。

事实果然如此。

此时,赵国凯被提为公司产品质量工程师。原料、熔炼、铸轧、冷轧、退火、横剪、包装,甚至客户服务,各工艺各流程,他都负责。

有一次,设备停机,按照规定,通过量达到300吨的过滤箱必须清理干净。虽然这项工作跟产品质量息息相关,可清理一个办公桌大小的过滤箱并不容易,技术熟练的老员工也得要两三个小时,稍有不慎,就会有遗漏。

检查过程中,赵国凯拿着标准图片仔细对照,不达标的一律返工,决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关者面露喜色,需要加班的只能仰天长叹。可李宝玉发现,即便较真的赵国凯要求如此严苛,大家伙对他却十分认可。

这是为啥?

随着工作不断深入,李宝玉接触到的新内容越来越多,跟赵国凯的接触也越加频繁。跟一旁指导不同,每次请教,赵国凯总是先做示范,让他在旁边学习,不懂就问,不会再看,等熟悉全部流程后才让他上手。

有一次,测板材厚度,需要用到机械千分尺。觉得刻度非常复杂的李宝玉学了很多次都没学会,眼看同批进厂的伙伴早已熟练掌握,心里有些泄气。见他这样,赵国凯也不多说,一遍遍地做示范。八九月的天气,车间温度更高。看着赵国凯湿透的工装,李宝玉红了眼眶。

别看李宝玉如今是生产部门的铸轧主要操作手,可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操作台上那四五十个按钮就够让他犯迷糊。而且,跟性子沉稳的赵国凯不一样,年轻气盛的李宝玉干活有些急躁。

有一回立板前装铸嘴,忙活一个多小时眼看要装好了,坏了。“干活得耐心。”赵国凯拍拍他的肩膀,接着干,一个多小时,又失败了。李宝玉有些上火,反观赵国凯,擦了把汗,不紧不慢,从头再来,第三回终于成功。

说来奇怪,跟沉得住气的赵国凯几年干下来,李宝玉也变得沉稳了不少。心中原本的疑问,也渐渐有了答案。

“好好当工人”

“我去那边看看,你接着干!”工作了十几年,车间的每一道工序赵国凯都烂熟于心。一炉铝水在溜槽中通过铸轧机变成铝板,铝板在卷曲设备的协助下变成铝卷。就像是加工面条,从加入原料到经过压面机压制成型,再到按照“韭叶、大宽”的标准完成分割包装,都是他所负责的日常工作。其中的每一步,赵国凯都学得仔细、干得认真。

2011年,根据单位的人才培养计划,能力突出的赵国凯被送去上中南大学。通过公司与中南大学校企合作项目,以半脱产的形式,周内上班,周末去培训中心上课。三年时间让他对铝加工专业有了更系统、专业地了解。

理论水平扎实提升,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不少困难。

1235铝箔是民用铝加工市场的高端产品,它的生产水平代表着铝加工企业的先进程度和工艺水平,铝箔越薄,技术含量越高,经济效益也愈可观。2017年,作为中铝公司顶层设计的重头戏,中国铝业青海分公司铝板带公司试制1235铝箔。一旦成功,能为公司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提供又一个“拳头”产品。

说易行难。

试制的1235铝箔厚度为0.24毫米,在交到下游客户生产线后,将被轧制为厚度仅有0.006毫米的铝箔,因此,轧制过程中任何微小的夹渣和气道等瑕疵,都会导致下游产品加工中出现断带的严重后果。为试制早日成功,中国铝业青海分公司铝板带公司上下齐心协力攻克试制难关,可过程的艰难远远超过预期。

第一轮试制,成品表面存在不均匀分布的白条;

第二轮试制,产品轧制到0.006毫米后部分卷出现断带;

第三轮试制,产品后续轧制过程中依然出现断带;

第四轮试制,成品表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白条缺陷。

工艺质量的改进,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想要突破水平谈何容易。在对前4次试制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公司综合多方建议,在5号线完成机列密封、过滤箱升级、铸嘴耳子改造等工作,并固化了铝水选用、入铝时间控制、液体精炼、在线精炼等一系列操作标准化流程,第5次试制终于成功。

作为公司1235铝箔试制工作的参与者,12个小时来回倒班跟踪生产情况,记录生产数据……这连轴转的9个月让赵国凯记忆犹新。其中一些问题,他正是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答案。

这不是赵国凯唯一一次感受到知识创新的力量。

2018年,在开发使用电解铝水直接生产含镁防锈铝板3015合金项目时,由于多种原因,每次立板后最多生产5个卷,就因为铸嘴堵塞无法处理只能停机重新立板。整个过程中的剪废量非常大,试制合格率只有64.5%。

面对这种局面,赵国凯的师父熊增彩带着他们深入分析铸嘴堵塞原因,在得出“如果将精炼效果好的液体精炼剂雾化成气体,然后进行二次精炼,应该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这一结论后,立刻开启一轮又一轮攻关。试验、改进、分析、总结……终于,“增彩ZC1235-X1”液体精炼罐崭新出炉。在熔炼炉上使用后,炉内的铝液得到充分净化。后来,精炼罐经过3次迭代升级,生产出的新产品3015合金合格率达94.3%。

就像李宝玉在赵国凯的影响下日益沉稳一样,熊增彩对工作的热爱,也让赵国凯在工作中多了几分钻研的劲头。师徒二人和团队一起完成多项新产品的研发,申请专利28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

眼下,除了正常生产,公司重点项目是赵国凯一直惦记的事情。

“老赵,你过来看看!”正琢磨着,听到有人喊他,赵国凯大步向前走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