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青海日報

“當一名工人挺好”

——記“青海高原工匠”趙國凱

趙國凱在生產車間進行日常檢查。

趙國凱(右)跟熊增彩正在討論技術問題。本版圖片均由 本報記者 殷之皓 攝

本報記者 鹹文靜 殷之皓 劉程錦

“趙國凱充分發揮一名鋁板帶公司技術人員的作用,認真掌握操作技能,有效組織生產,參與試製並開發了高鎂防鏽鋁板材等多種新產品,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合格率,爲公司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青海省總工會推薦理由

工匠說:在平凡的崗位上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

——“青海高原工匠”獲得者、中國鋁業青海分公司鋁板帶公司產品質量工程師趙國凱

早晨7時30分,趙國凱出門了。從大通縣城一號橋附近的農機公司小區到8公里外的中國鋁業青海分公司鋁板帶公司,車程15分鐘。一到單位,先去更衣室換上藏藍色的工作服,準備好安全帽,習慣性摸一下裝備:左邊褲子口袋裏放着小本子,右邊口袋裝着手電筒。

8時10分,趙國凱準時出現在辦公室。

一天的工作正式開始。

“當工人好!”

“師父,您來啦!”在辦公室露個臉,趙國凱通常都會直奔車間。看他走近,在鑄軋車間3號線忙碌的李寶玉湊近打了聲招呼。車間有些嘈雜,說話總得大點聲。

看着眼前的年輕人,趙國凱笑着點了點頭,時間彷彿回到了十幾年前。

那是2007年7月,趙國凱畢業後從天津回到了家鄉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趕上新成立的中國鋁業青海分公司鋁板帶公司招人。“當地企業不多,鋁廠工資還不錯。”想了想在鋁廠幹了半輩子的父親說的話,趙國凱立馬報了名。進廠後,一同被招來的50多人像豆子一樣在生產上撒開,趙國凱被分到了爐臺上,當起了一名熔鍊工。簡單來說,熔鍊是個體力活,難度不大,有把力氣就行。雖然之前沒接觸過這個行業,但崗前實習讓趙國凱心裏對流程、工序多少有些瞭解。每天上班都是加鋁錠、轉爐、清爐,雖然枯燥,但性格沉穩的他幹得踏實。

李寶玉這活兒趙國凱再熟悉不過。熔鍊幹了一年多,他就被調整到鑄軋生產線,這一干就是4年。

“師父,我有個問題想問問你。”看趙國凱檢查完產品,李寶玉大聲說。“板面缺陷咋預防、咋處理?”

“從源頭開始,保證工藝參數穩定……”看趙國凱隨口就來,李寶玉滿是佩服。可他知道,師父這本事,是靠一個個小本堆積起來的。

不同於熔鍊車間的體力勞動,剛開始面對軋機,趙國凱心裏也有些發怵。“維護設備穩定運行”這句話說來簡單,想要幹好,光靠認真負責可不行。對於像他這樣的門外漢來說,需要學習的東西有一籮筐。

各項參數、停機原因、立板失敗原因……每次上班,總會有些知識點擺在趙國凱面前,他索性找了本手掌大小的小本隨身帶着,遇到問題立馬寫在上面。買書查資料,自己琢磨不明白的地方再找前輩請教,一來二去,就養成習慣。小本越攢越多,腦子裏的貨也越來越多。

可趙國凱也被問倒過。

生產車間分爲四個班組。2014年,趙國凱被提爲生產四班班長,跟之前埋頭幹活不同,近40個人的班組,每天的生產、安全、紀律……無一例外都得負責。每天下班回到家,累得不想說話。其實,工作再辛苦,趙國凱也不害怕,他最怕的是碰到領導。倒不是擔心工作受批評,而是怕考試——這位領導除了工作要求嚴格,還有個習慣,碰到員工定會隨機提問,不過關,出題考試。員工根據不同的級別,有不同的考覈指標。不達標,丟面子不說還會影響績效。

怕啥來啥。

有一天,趙國凱被碰個正着。

“來,你講講吸油泵!”生產一線的問題趙國凱心裏有本賬,可設備,他還真不清楚。一看問到了他的知識盲區,領導發話:“那你再去學一學。”

於是,一到休息時間,趙國凱趕緊請教老師父。除了吸油泵,其他設備的名稱、原理、用途一一記了下來。

第二天再碰到領導,對答如流。

俗話說,喫一塹長一智。這次“小考”讓原本只顧着“低頭趕路”的趙國凱意識到,當一名合格的工人不僅僅需要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還需要長期、不斷地學習,才能應對更多問題。從被動應付到主動學習,趙國凱將自己收集來的關於設備、工序等壓箱底的寶貝資料帶到班組,跟大家一起學習、一起討論。在這種氛圍下,原本只想應付隨即考試的職工不僅保住錢袋子、成了生產一線的領頭羊,生產四班也被評爲優秀班組。

“當一名好工人”

“按照質量標準幹活,把溫度控制好。”解開李寶玉心中的疑惑,趙國凱把剛剛檢查用的手電筒裝進兜裏,再次叮囑道。

“按照質量標準幹活,把溫度控制好”是李寶玉工作6年來,聽趙國凱說得最多的一句。

2018年7月,李寶玉從青海大學化工專業畢業後,通過校招來到中國鋁業青海分公司鋁板帶公司。28日到單位,8月1日,根據安排,李寶玉跟趙國凱結成師徒。辦公室第一次見面,李寶玉覺得一直跟他說“好好學”的趙國凱挺嚴肅。

事實果然如此。

此時,趙國凱被提爲公司產品質量工程師。原料、熔鍊、鑄軋、冷軋、退火、橫剪、包裝,甚至客戶服務,各工藝各流程,他都負責。

有一次,設備停機,按照規定,通過量達到300噸的過濾箱必須清理乾淨。雖然這項工作跟產品質量息息相關,可清理一個辦公桌大小的過濾箱並不容易,技術熟練的老員工也得要兩三個小時,稍有不慎,就會有遺漏。

檢查過程中,趙國凱拿着標準圖片仔細對照,不達標的一律返工,決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關者面露喜色,需要加班的只能仰天長嘆。可李寶玉發現,即便較真的趙國凱要求如此嚴苛,大傢伙對他卻十分認可。

這是爲啥?

隨着工作不斷深入,李寶玉接觸到的新內容越來越多,跟趙國凱的接觸也越加頻繁。跟一旁指導不同,每次請教,趙國凱總是先做示範,讓他在旁邊學習,不懂就問,不會再看,等熟悉全部流程後才讓他上手。

有一次,測板材厚度,需要用到機械千分尺。覺得刻度非常複雜的李寶玉學了很多次都沒學會,眼看同批進廠的夥伴早已熟練掌握,心裏有些泄氣。見他這樣,趙國凱也不多說,一遍遍地做示範。八九月的天氣,車間溫度更高。看着趙國凱溼透的工裝,李寶玉紅了眼眶。

別看李寶玉如今是生產部門的鑄軋主要操作手,可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操作檯上那四五十個按鈕就夠讓他犯迷糊。而且,跟性子沉穩的趙國凱不一樣,年輕氣盛的李寶玉幹活有些急躁。

有一回立板前裝鑄嘴,忙活一個多小時眼看要裝好了,壞了。“幹活得耐心。”趙國凱拍拍他的肩膀,接着幹,一個多小時,又失敗了。李寶玉有些上火,反觀趙國凱,擦了把汗,不緊不慢,從頭再來,第三回終於成功。

說來奇怪,跟沉得住氣的趙國凱幾年幹下來,李寶玉也變得沉穩了不少。心中原本的疑問,也漸漸有了答案。

“好好當工人”

“我去那邊看看,你接着幹!”工作了十幾年,車間的每一道工序趙國凱都爛熟於心。一爐鋁水在溜槽中通過鑄軋機變成鋁板,鋁板在捲曲設備的協助下變成鋁卷。就像是加工麪條,從加入原料到經過壓面機壓制成型,再到按照“韭葉、大寬”的標準完成分割包裝,都是他所負責的日常工作。其中的每一步,趙國凱都學得仔細、幹得認真。

2011年,根據單位的人才培養計劃,能力突出的趙國凱被送去上中南大學。通過公司與中南大學校企合作項目,以半脫產的形式,周內上班,週末去培訓中心上課。三年時間讓他對鋁加工專業有了更系統、專業地瞭解。

理論水平紮實提升,解決了實際工作中的不少困難。

1235鋁箔是民用鋁加工市場的高端產品,它的生產水平代表着鋁加工企業的先進程度和工藝水平,鋁箔越薄,技術含量越高,經濟效益也愈可觀。2017年,作爲中鋁公司頂層設計的重頭戲,中國鋁業青海分公司鋁板帶公司試製1235鋁箔。一旦成功,能爲公司增強自身市場競爭力提供又一個“拳頭”產品。

說易行難。

試製的1235鋁箔厚度爲0.24毫米,在交到下游客戶生產線後,將被軋製爲厚度僅有0.006毫米的鋁箔,因此,軋製過程中任何微小的夾渣和氣道等瑕疵,都會導致下游產品加工中出現斷帶的嚴重後果。爲試製早日成功,中國鋁業青海分公司鋁板帶公司上下齊心協力攻克試製難關,可過程的艱難遠遠超過預期。

第一輪試製,成品表面存在不均勻分佈的白條;

第二輪試製,產品軋製到0.006毫米後部分卷出現斷帶;

第三輪試製,產品後續軋製過程中依然出現斷帶;

第四輪試製,成品表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白條缺陷。

工藝質量的改進,在達到一定程度後,想要突破水平談何容易。在對前4次試製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後,公司綜合多方建議,在5號線完成機列密封、過濾箱升級、鑄嘴耳子改造等工作,並固化了鋁水選用、入鋁時間控制、液體精煉、在線精煉等一系列操作標準化流程,第5次試製終於成功。

作爲公司1235鋁箔試製工作的參與者,12個小時來回倒班跟蹤生產情況,記錄生產數據……這連軸轉的9個月讓趙國凱記憶猶新。其中一些問題,他正是在學習過程中找到了答案。

這不是趙國凱唯一一次感受到知識創新的力量。

2018年,在開發使用電解鋁水直接生產含鎂防鏽鋁板3015合金項目時,由於多種原因,每次立板後最多生產5個卷,就因爲鑄嘴堵塞無法處理只能停機重新立板。整個過程中的剪廢量非常大,試製合格率只有64.5%。

面對這種局面,趙國凱的師父熊增綵帶着他們深入分析鑄嘴堵塞原因,在得出“如果將精煉效果好的液體精煉劑霧化成氣體,然後進行二次精煉,應該會產生比較好的效果”這一結論後,立刻開啓一輪又一輪攻關。試驗、改進、分析、總結……終於,“增彩ZC1235-X1”液體精煉罐嶄新出爐。在熔煉爐上使用後,爐內的鋁液得到充分淨化。後來,精煉罐經過3次迭代升級,生產出的新產品3015合金合格率達94.3%。

就像李寶玉在趙國凱的影響下日益沉穩一樣,熊增彩對工作的熱愛,也讓趙國凱在工作中多了幾分鑽研的勁頭。師徒二人和團隊一起完成多項新產品的研發,申請專利28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20餘項。

眼下,除了正常生產,公司重點項目是趙國凱一直惦記的事情。

“老趙,你過來看看!”正琢磨着,聽到有人喊他,趙國凱大步向前走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