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让个性化店招体现城市包容度

杨蓉

近日,徐汇区广元路上一家商铺的店主赵先生拨打12345求助,称自己的包子店营业1个多月了仍无店招,他已向天平街道提交十余次审批申请,仅店招效果图就做了七个版本,都因各种理由被打回。记者发现,本市有不少商铺营业者和赵先生有类似的遭遇。对此,上观新闻微信公众号读者在评论区展开了讨论。

店招也是一道风景线

冰蓝胖熊:店招管理还是要充分尊重店主的想象,有点个性,不能千篇一律,这也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薇奥莱塔:上海以前形形色色的店招多好看,感觉城市的烟火气都要被统一的店招弄没了。政策能否更加人性化,在符合安全标准的同时,保留每一个小店的特色呢?

Jinjin:不同的业态,统一的店招,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店招的个性化也是城市包容度的体现点之一。

July:以前不同的店有不同的设计风格,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店,大致卖什么东西。现在呢?非要弄统一风格,小吃店和玩具店能统一风格吗?

相关规范要求应提前明确

Momo:法无禁止就应可行,规范也只是说“宜”“不宜”。

制造者Q:有关部门是不是应该先行一步,提前确定所有的规范、要求并且醒目公示,而不是让申请人反复试错。

幸福的方法:应一次性告知,而不是反复试错。

老张:营商环境优化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

静默june:即便是商铺提交的店招设计不行,也得给出个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来呀。本报记者 杨蓉 整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