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解放日報

讓個性化店招體現城市包容度

楊蓉

近日,徐彙區廣元路上一家商鋪的店主趙先生撥打12345求助,稱自己的包子店營業1個多月了仍無店招,他已向天平街道提交十餘次審批申請,僅店招效果圖就做了七個版本,都因各種理由被打回。記者發現,本市有不少商鋪營業者和趙先生有類似的遭遇。對此,上觀新聞微信公衆號讀者在評論區展開了討論。

店招也是一道風景線

冰藍胖熊:店招管理還是要充分尊重店主的想象,有點個性,不能千篇一律,這也是城市的一道風景線。

薇奧萊塔:上海以前形形色色的店招多好看,感覺城市的煙火氣都要被統一的店招弄沒了。政策能否更加人性化,在符合安全標準的同時,保留每一個小店的特色呢?

Jinjin:不同的業態,統一的店招,這本身就是矛盾的。店招的個性化也是城市包容度的體現點之一。

July:以前不同的店有不同的設計風格,一看就知道這是什麼店,大致賣什麼東西。現在呢?非要弄統一風格,小喫店和玩具店能統一風格嗎?

相關規範要求應提前明確

Momo:法無禁止就應可行,規範也只是說“宜”“不宜”。

製造者Q:有關部門是不是應該先行一步,提前確定所有的規範、要求並且醒目公示,而不是讓申請人反覆試錯。

幸福的方法:應一次性告知,而不是反覆試錯。

老張:營商環境優化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紙面上。

靜默june:即便是商鋪提交的店招設計不行,也得給出個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來呀。本報記者 楊蓉 整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