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來賓日報

不拖延,做了再說!

——讀《終結拖延症》有感

□ 南 深

清晨,因爲沒有堵車,我比往日早了半小時到達單位。百無聊賴之下,我不情不願地拿起了那本積滿厚灰的《終結拖延症》,而這本書,竟是我三年前買來的。

就在翻開第一頁的時候,我不禁笑了。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今天承諾明天做,但是未曾付諸行動的事情,比如看書、寫字、運動。還記得,我曾在教育學生時強調,這次的作業簡單,很快就能完成,但依然有學生無法按時上交,受到我的批評。的確,我不理解這有什麼好拖延的。

可是,當我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翻開過一本新的書,也很久沒有寫過一篇文章的時候,我突然理解了那羣學生的心情。

我很愛看書,也很愛寫文章,這明明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可爲什麼很難開始呢?

坐着翻書時,我逐漸領悟了其中的真諦:當我不看書的時候,我在做什麼呢?刷短視頻、追劇、打遊戲……這些活動能夠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帶來瞬間的歡愉。相比之下,看書、學習則變成一件極其枯燥的事情,而這種失落感來源於短期內看不到回報,使得我們難以行動。

我又轉念一想,人生苦短,何必非要做這些喫力不討好的事情呢,既然多巴胺可以通過玩手機輕易獲得,那每天就這樣輕鬆快樂地度過,不好嗎?

起初,這種生活方式確實爲我帶來了片刻的放鬆和愉悅。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那些“短暫的快樂”正逐漸消磨我的意志力,一股深深的自責感和愧疚感如潮水般湧來。

人在看不到進步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恐懼感。可是,該如何克服拖延呢?

我很喜歡一些不斷產出新作品的作家。我時常好奇,他們是如何不斷地戰勝對自己的懷疑、逃離靈感枯竭的困境?畢竟這種創作型工作,很容易陷入到負面情緒的漩渦當中。

機緣巧合之下,我認識了來賓的東禾、大朵等作家,也曾拜讀過他們的詩集。在他們身上,我發現了一些值得借鑑的優點,首先就是,降低期待值。

我們通常不去做某件事的原因,就是對於一時的努力有過高的期待。例如,寫一篇文章之前,會想着投稿之後是否被採用?如果不被採用,那寫着有什麼意義等問題。一旦陷入了內耗,就會產生極大的牴觸情緒。

但事實上,絕大多數的成就都是需要時間的。以東禾老師爲例,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裏,他都是默默地寫作,不管寫得如何,總是先坐下,寫出第一個字,日復一日地堅持,凝練出一個個更好的故事。這樣的堅持,源於他對寫作這件事情不抱有太高的期待,而是凡事都做好最壞的打算,這會讓寫作開始得更容易,堅持得更持久。

第二,找回人生的掌握感。村上春樹在寫作的幾十年間,每天都會晨跑。大朵老師在寫詩之餘,也常吹蕭。爲什麼成功人士那麼忙,每天還要堅持運動呢?因爲大腦在運動後會產生一種名爲內啡肽的物質,這比多巴胺帶來的快樂更持久。更重要的一點是,運動能讓人找回掌握感。不管事情做得有多糟糕,我始終完成了一些事,我仍然是在進步的,這種成就感反過來會激勵人們去完成新的事務。

當然,生活中的支點並非只是運動,也可以是冥想、聽音樂等等,用這些可以產生正面情緒的工具,來獲得成就感,進而幫助我們擺脫拖延的困擾。

第三,設定期限也很重要。斯蒂芬金曾說過,他每天要求自己在三小時之內寫出六頁小說,幾乎全年無休。這種不斷給自己設限,並按時完成的工作態度,讓他創作出了《肖申克的救贖》《閃靈》等經典著作。等待靈感的人註定等不到靈感,只有努力去尋找靈感的人,它纔會源源不斷地向你湧來。

儘管我們深知拖延的害處,但現實中仍難以避免,因爲人的本性就是趨利避害。然而,不管面對的事情有多困難,內心有多牴觸,都不要逃避,往往你只需要邁出那一步,剩下的都會比自己想的要輕鬆很多。

希望我的文章能夠給同樣被拖延症折磨的小夥伴一些力量,讓大家有勇氣重啓對生活、夢想、以及任何你想做的事發起挑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