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京九晚報

梁園區謝集鎮東1公里處,有個村莊叫皮布袋樓。要知爲啥起這麼個怪名,還得從清末的小村莊說起。

據傳,清朝末期,這個村莊很小,只住幾戶人家,其中有一姓李的郎中,靠開診所謀生。他爲人忠厚老實,但性格內向,不善人際交往。在行醫過程中,得罪了當地鄉紳,醫館被封,生活沒有了着落。無奈,帶家人遠走他鄉。

途中有天夜裏,李先生夢見一個白鬍子老頭,要過小河。李先生怕老人有閃失,就把他背了過去。過河後老頭說:“你的醫運在東南。從這裏向東南,走到兩隻腳有八斤重,就到了你的發跡地。”說罷就不見了,李先生夢也醒了。

次日清晨,李先生把夢裏的事隨便給老婆一說,就推着小車徑向東南而去。走了有七八天的光景。時逢天降大雨,道路泥濘,又粘又滑,獨輪小車軲轆粘上厚厚一層泥巴,實在走不動了,便停下喘息。他老婆說:“我兩隻腳都沾了八斤重啦,沒有力氣走了。”李先生一聽,腦海裏忽冒出幾天前的夢中情境,就笑着說:“到啦,到啦。”因當時天色已晚,李先生夫婦到一個大戶人家借宿,管家滿臉愁容地說:“我家員外本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但這幾天家中有病人,無心理會平日裏的小事。你倆先在車屋裏遷就一夜,到天明我再向老爺稟報。”

第二天一早,李先生去問管家出了什麼事,管家告訴他:“老員外年過半百,膝下只有一子剛三歲,一天奶媽帶他到後花園玩耍,不知是怎麼回事,孩子就病倒了,眉眼不睜,每天只能喂點麪湯,方圓幾十裏包括歸德府內的名醫都請到了,就是不見輕,老員外甚是心焦。”李先生說:“實不相瞞,我也是個郎中,能否麻煩你給稟報一聲,讓我看看少爺患何種病症?”管家稟報後,老員外把李先生請到內堂,此時,各路郎中、名醫正圍着昏迷不醒的小少爺束手無策。他們見李先生雙腳沾泥,衣衫破舊,都看不起他。但老員外請的人誰也不敢說什麼,就等着看他的笑話。李先生近前看了看孩子,搭手把了一會腕脈,心中已知是怎麼回事。就不緊不慢地說:“孩子是驚嚇所致。”而後又詢問奶媽:“少爺病倒之前到過哪裏玩耍,丟沒丟心愛之物?”奶媽如實說:“小少爺在後花園魚池邊上玩時,把乒乓鑔掉到魚池裏了。”老員外派人把乒乓鑔撈上來後,李先生把乒乓鑔拿到小少爺牀邊,用手連續拍響三次。小少爺聽到鑔響,睜開雙目,立馬坐起,伸手把乒乓鑔奪過去,下牀玩耍起來。老員外喜出望外,對李先生千恩萬謝,熱情款待。本想等着看笑話的所謂名醫,感到臉上無光,一個個趁機溜走。

老員外是當地首富,且樂善好施。他見李先生有如此醫術,就問他哪裏人士,去哪裏?李先生說:“我是歸德府人,想在此地行醫謀生。”老員外一聽此言,正中下懷。於是就把臨街的門面騰出一處,又給了李先生足夠的本錢,讓他在此地開了醫館。消息傳開,三里五村、十里八鄉的患者都慕名而來,醫館生意興隆。

數十年後,李先生上了歲數,葉落歸根的願望越來越強。老員外知其想法後,把小少爺認給他做義子。臨別,又將李先生這些年的行醫所得,裝了滿滿的一皮布袋銅錢,讓他帶回老家。對老員外這樣輕財重情的行爲,李先生一家甚爲感動。回到故鄉,就用這布袋錢蓋了一座樓,繼續行醫。對前來就診者,不管老幼,無論貧富,給錢與否,他一律熱情診斷,對症下藥。被當地百姓廣爲稱頌。其所居村莊被大家稱爲皮布袋樓,延用至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