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环球时报

自今年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来,新一轮“以旧换新”在住房、工业、公共交通等多个领域铺开。其中,与个体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是汽车、家电、家居装修等消费品层面。《方案》发布至今,全国各地纷纷拿出具体细则,以“政府补贴+企业让利”的方式,带动了多个领域“以旧换新”消费升温,切实改善了不少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旧换新”出现在国家政策中已非首次。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曾印发《家电以旧换新实施办法》,有效刺激了居民消费,同时促进了产业发展。本轮“以旧换新”同样效果显著:据某主打生活服务的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该平台4月份“以旧换新”搜索量同比增长超140%,团购销量同比增长400%,“家电以旧换新”搜索量增幅超120%,“电动车电池以旧换新”搜索量更是同比增长超13倍。在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之余,消费者在“以旧换新”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舆论场中的诸多讨论也提醒我们,要更好地推动“以旧换新”既要做好现实保障,也要破除观念枷锁。

目前,很多悬而未决的现实问题正成为推进“以旧换新”的阻力。例如大型家具、卫浴厨房用品的换新,与开到4S店即可的汽车不同,这些大型家装用品的销售方并不承担拆除或搬运的责任,要想“以旧换新”,消费者往往要承担比补贴更贵的拆除和搬运成本,或是数星期的预约上门取件排队等待期。这类家电家装产品“以旧换新”难度高、周期长、环节多的问题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不仅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刺激消费作用,甚至让本身就有换新需求的消费者无法成功实现换新,造成资源浪费。对此,市场和平台有必要大力推动商品换新规则和流程透明化,明确商家、物流、消费者等方各自的责任,落实“一口价”、全包价等模式,消除隐性收费、临时加价等销售套路,让“以旧换新”做到真正的实惠、惠民。而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逐一化解,让每一单“以旧换新”的体验得到有效保障,就能逐步建立起“去旧更容易、换新更愿意”的市场机制,降低“以旧换新”的门槛,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其中。

而在观念层面,需要着重明确“以旧换新”与传统观念中勤俭节约的美德并行不悖的事实,引导消费者形成符合“以旧换新”理念的绿色消费观,建立“以旧换新”的消费习惯和文化认同。首先,“以旧换新”的出发点是从居民们“有没有”到“好不好”,落脚点是鼓励而非强制,所以应强调换新的实惠性以及生活质量与体验升级,鼓励为主。其次,消费的原则是量入为出,节俭的本质是物尽其用。评价一件产品算不算“旧”,要从其能耗、排放、环保、安全、品质等多方面入手。将符合绿色标准的产品打上“旧”的标签,换新就成了更大的浪费;把存在安全隐患的旧货换去,就可能曲突徙薪、防患于未然。在此基础上,消费者能建立起更准确的对“旧”的判断,也更容易产生共鸣。最后,在消费层面可以“明算账”,相比超期服役的热水器、冰箱等“能耗大户”,为消费者算清换新每年可节省的费用,并与安全、环保观念相结合,引导消费者更全面、多元地看待消费行为。

做好现实保障与树立正确观念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双管齐下方能更好推动“以旧换新”持续发展。在市场层面,只有销售环节更规范、配套服务跟得上,消费者的“以旧换新”体验才能安心、舒心、省心,让“以旧换新”从一次“尝鲜”固定为长期“习惯”。在观念层面,让消费者形成“以旧换新”的绿色消费观,认同“以旧换新”文化,能减少浪费的同时刺激“以旧换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以旧换新”蔚然成风,市场信心将得到进一步提振,促使各方放眼长远进行布局和投资,使得相关配置不断完善,让“以旧换新”市场更加成熟,也将促进绿色消费观在全社会落地生根。(作者是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