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環球時報

自今年3月13日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以來,新一輪“以舊換新”在住房、工業、公共交通等多個領域鋪開。其中,與個體消費者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主要是汽車、家電、家居裝修等消費品層面。《方案》發佈至今,全國各地紛紛拿出具體細則,以“政府補貼+企業讓利”的方式,帶動了多個領域“以舊換新”消費升溫,切實改善了不少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推動了新質生產力發展。

“以舊換新”出現在國家政策中已非首次。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就曾印發《家電以舊換新實施辦法》,有效刺激了居民消費,同時促進了產業發展。本輪“以舊換新”同樣效果顯著:據某主打生活服務的電商平臺數據顯示,該平臺4月份“以舊換新”搜索量同比增長超140%,團購銷量同比增長400%,“家電以舊換新”搜索量增幅超120%,“電動車電池以舊換新”搜索量更是同比增長超13倍。在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之餘,消費者在“以舊換新”實踐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和輿論場中的諸多討論也提醒我們,要更好地推動“以舊換新”既要做好現實保障,也要破除觀念枷鎖。

目前,很多懸而未決的現實問題正成爲推進“以舊換新”的阻力。例如大型傢俱、衛浴廚房用品的換新,與開到4S店即可的汽車不同,這些大型家裝用品的銷售方並不承擔拆除或搬運的責任,要想“以舊換新”,消費者往往要承擔比補貼更貴的拆除和搬運成本,或是數星期的預約上門取件排隊等待期。這類家電家裝產品“以舊換新”難度高、週期長、環節多的問題讓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不僅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刺激消費作用,甚至讓本身就有換新需求的消費者無法成功實現換新,造成資源浪費。對此,市場和平臺有必要大力推動商品換新規則和流程透明化,明確商家、物流、消費者等方各自的責任,落實“一口價”、全包價等模式,消除隱性收費、臨時加價等銷售套路,讓“以舊換新”做到真正的實惠、惠民。而通過對一系列問題的逐一化解,讓每一單“以舊換新”的體驗得到有效保障,就能逐步建立起“去舊更容易、換新更願意”的市場機制,降低“以舊換新”的門檻,吸引更多消費者參與其中。

而在觀念層面,需要着重明確“以舊換新”與傳統觀念中勤儉節約的美德並行不悖的事實,引導消費者形成符合“以舊換新”理念的綠色消費觀,建立“以舊換新”的消費習慣和文化認同。首先,“以舊換新”的出發點是從居民們“有沒有”到“好不好”,落腳點是鼓勵而非強制,所以應強調換新的實惠性以及生活質量與體驗升級,鼓勵爲主。其次,消費的原則是量入爲出,節儉的本質是物盡其用。評價一件產品算不算“舊”,要從其能耗、排放、環保、安全、品質等多方面入手。將符合綠色標準的產品打上“舊”的標籤,換新就成了更大的浪費;把存在安全隱患的舊貨換去,就可能曲突徙薪、防患於未然。在此基礎上,消費者能建立起更準確的對“舊”的判斷,也更容易產生共鳴。最後,在消費層面可以“明算賬”,相比超期服役的熱水器、冰箱等“能耗大戶”,爲消費者算清換新每年可節省的費用,並與安全、環保觀念相結合,引導消費者更全面、多元地看待消費行爲。

做好現實保障與樹立正確觀念相輔相成、互爲表裏,雙管齊下方能更好推動“以舊換新”持續發展。在市場層面,只有銷售環節更規範、配套服務跟得上,消費者的“以舊換新”體驗才能安心、舒心、省心,讓“以舊換新”從一次“嚐鮮”固定爲長期“習慣”。在觀念層面,讓消費者形成“以舊換新”的綠色消費觀,認同“以舊換新”文化,能減少浪費的同時刺激“以舊換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當“以舊換新”蔚然成風,市場信心將得到進一步提振,促使各方放眼長遠進行佈局和投資,使得相關配置不斷完善,讓“以舊換新”市場更加成熟,也將促進綠色消費觀在全社會落地生根。(作者是北京語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

相關文章